「心房顫動」當心引起中風!為常見心律不整,專家籲早期檢測、治療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且隨著年齡增加盛行率也上升,若未及早治療可能還會引發中風及心衰竭的風險。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廷澤表示,心房顫動的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變高,每八至十位 80 歲以上長者中,就有一位有心房顫動,不過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近年觀察到心房顫動發生年齡已下降至 55 歲,有年輕化的趨勢。像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過後心臟衰竭,也較易發生心房顫動,而嚴重的呼吸中止症患者,其心房顫動發生率也高出二至三倍。

部分心房顫動者無症狀,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冠智表示,心房顫動又分為陣發性、持續性或永久性,陣發性定義為每次發作不超過七天或 48 小時內整流回復正常心律;持續性則為連續異常跳動超過七天或超過 48 小時發作時間才整流回復正常心律;至於永久性則為醫師端及病患皆放棄校正為正常心律。

林廷澤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症狀包括喘、頭暈以及胸悶,不過有一定比例的人無明顯症狀,等到發生中風或心衰竭時才發現有心房顫動,因此定期檢測相當重要,「若早期診斷,可讓病人獲得較好治療,並預防中風、心臟衰竭甚至死亡發生。」

他表示,台大醫院研發一款免費下載的「愛心鏡 APP」就可透過光學原理幫助篩檢是否有心房顫動情形發生,測量方式可將食指朝上放於鏡頭上並開啟手電筒,靜待一分鐘即可,若量測 100 次,只有測到一次心房顫動的結果,還是建議就醫治療。

心房顫動未積極治療,中風、心衰竭機率增

若心房顫動未積極治療,可能會引發中風!台大醫學院心臟內科林亮宇教授指出,若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其症狀會較嚴重、臥床率也會升高。

若未積極治療,患者死亡、心衰竭以及發生併發率的機率也較高,林亮宇教授表示,「心衰竭死亡率其實比想像中高,若因急性心衰竭住院,一個月內死亡率為 10%~15%、一年內死亡率可能為 20%~30%。」

大約 8 成病人其心房顫動為肺靜脈電訊號異常而誘發,林亮宇教授表示,心房顫動治療分為藥物及手術,藥物治療可壓制異常電訊號,手術則以電訊號封阻為目的,又分為電燒及冷凍消融兩種。

心房顫動治療以「電訊號封阻」為主流

雖透過藥物治療可減緩心臟組織的傳導並壓制異常電訊號,不過若為發病較久的病人,則建議以「心律控制」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冠智指出,電燒及冷凍消融皆屬於微創手術,由鼠蹊部將導管伸進心房進行手術,電燒為組織加熱至 40°C,造成組織後續壞死;冷凍消融則為冰凍至零下 5、60°C,讓組織失去活性。

他表示,兩者手術時間不同,電燒全程需進行 2 至 3 小時左右,冷凍消融則為 1 小時左右,而電燒及冷凍消融的復發率則無太大差別,「唯一顯著差異的其實就是手術的時間,手術時間長與病人麻醉風險、抗凝血劑用量成正比。」

林廷澤醫師也分享,曾遇過一名 48 歲竹科工程師,由於工作關係長年需要輪班,因易喘就診,診斷後確定為心房顫動,初步使用藥物治療症狀未改善,就建議改以導管方式治療。

不過由於心導管治療需使用 X 光輔助,這名工程師對此有些疑慮,不希望在治療過程中使用 X 光,因此,團隊使用心臟內超音波及 3D定位導航系統進行零輻射冷凍消融治療,術後不僅恢復良好也不再復發。他強調,若民眾有心房顫動症狀,應盡早診斷並由醫師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

文/李祉函、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高齡社會愛護心!心房顫動比例上升,專家提醒應留意症狀莫輕忽
心房顫動嘉義在地也能治療!大林慈濟醫院引進「冷凍消融」醫療就近照顧居民
不只長輩!上班族心悸、疲憊壓力大也可能發生心房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