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下垂體大小僅1立方公分,是位於人體頭顱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因與下視丘連節,掌管了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和分泌,如人體的生長、乳汁分泌及尿液形成,一旦出現差錯,往往需要會診多科醫師,不易立即獲得診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榮興指出,腦下垂體位於頭顱中正心,其大小約1.2×0.9×0.6公分,重約0.6公克,約莫一元硬幣大小,是人體的「內分泌中樞」並控制全身上下高達7種荷爾蒙激素,影響人體多種功能。
腦下垂體瘤多屬良性腫瘤
腦下垂體可以分為「前葉」與「後葉」,陳榮興指出,「絕大多數的腦下垂體腫瘤位於前葉,且多屬於良性腫瘤。」但因為腦下垂體位於頭顱正中心的蝶鞍部及視神經交叉下方,位置空間小,一旦長出腫瘤就容易出現壓迫性症狀。
病人容易出現頭痛、腦壓增高,若有壓迫到視神經,就可能會出現視野缺陷、視力模糊,例如正前方視野沒有大礙,但是從外側會有變小情形,若腫瘤過大還可能有眼球傷害、鼻孔更甚者會流出腦脊髓液體等問題發生。
前、後葉共控制7種內分泌
另外腦下垂體是人體的掌管人體多種荷爾蒙分泌,因此除了壓迫性症狀之外,也容易會有「機能異常」,例如內分泌功能分泌過多或過少,而且有可能會併發不只一種激素異常,而是多種功能都有失調情形,不能大意。
其中「前葉」部位,分泌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腺激素和泌乳素,「後葉」則有由下視丘合成後釋放出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
腦下垂體瘤常見「激素異常」
陳榮興指出,腦下垂體病症最常見的症狀為「泌乳素分泌異常」,發生在女性身上會出現「溢乳症」,意旨不在懷孕或哺乳期中,但乳房卻有乳汁分泌,且女生月經不規則,若該症狀發生在男性,會產生性慾下降、性無能或不孕情形。
若病人正值青春期,則會面臨「生長激素異常」,例如會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會出現「巨人症」,身形較一般小孩來得高,成人也容易有面孔粗曠、下巴鼻子或手腳肢端出現肥大症。
除此之外,腦下垂體也會影響「甲狀腺、腎上腺分泌」,例如患者本身並無使用類固醇藥物,卻出現類固醇相關副作用,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過高,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體重增加、皮膚薄如紙片,容易瘀血等症狀發生。
還有受到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變化影響,人的「睪丸、卵巢、尿液功能」也會因此受影響,例如本身無糖尿病史患者,卻開始出現小便量變多、頻尿等狀況,即有很高的機率是腦下垂體功能出現異常。
腦下垂體瘤三大檢查項目
過去臨床上常見女性患腦下垂體疾病的機率較男性高,但陳榮興表示,這是由於腦下垂體功能異常中,最常見的泌乳素過高,容易反映在女性月經不規律上,因此較男性更有警覺性,第一次時常在婦產科或泌尿科就診。
「因腦下垂體會分泌很多種荷爾蒙,且症狀並非短時間內就會顯現,多數患者的病症都會存在一段時間,且會周旋在各科別,最後才找到是內分泌問題。」陳榮興表示,病人的診斷及檢查過程相當重要。
其中常見三大項目,第一詳細尿液與血液賀爾蒙檢測,檢測周邊器官機能、血液濃度是否出現異常,第二影像學檢查,如頭部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檢查,第三輔佐視力視野檢查,觀察是否有壓迫到視神經。
他列舉,臨床上有病人因肢端肥大症拖了 10 至 20 年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已經長得太大,後續切除效果不佳,加上腦下垂體體積小、位置隱密,也仰賴各科醫師會診,明察秋毫才能盡早找出病因。
腦下垂體瘤常見三大治療
陳榮興指出,若腦下垂體腫瘤小於1公分屬於無症狀或無明顯影響,多採取服用口服藥物或針劑,如對抗泌乳素瘤及抗生長激素,或者使用放射性治療為主。如果荷爾蒙有過低問題需要補充、過高則需要使用藥物控制。
但若腦下垂體腫瘤超過1公分,且研判有壓迫性症狀或明顯臨床症狀,就需要由神經外科進行開刀,術後若切除乾淨就不太需要後續藥物治療或放療控制,倘若無法切除完整或有其餘併發症則需要高度關注,並使用相關藥物控制。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症狀多變、影響內分泌!腦下垂體腺瘤的症狀表現
年紀輕輕月經總是不來 趕緊抽血檢查「高泌乳素血症」
罹患腦瘤只能進行開顱手術?微創 3D 經鼻內視鏡手術安全不留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