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引發爭論!心理諮商必知五大準則

現代人逐漸重視心理健康,網紅理科太太預售線上課程「諮商筆記」引發爭論,心理議題過往被視為私密、不能公開的話題,如今走向正向多元的公開討論與探究,短短時間引入不少消費者報名。

但心理層面議題複雜,恐怕不是短短線上課程就能解決的問題,讓線上課程一上線就引發爭議,但更多民眾想討論的到底心理諮商能幫上多少忙?哪些人該做心理諮商?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日前也針對民眾常見問題作出條列回應。

Q1: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與心理醫生有什麼差別?

前三者在訓練過程、工作內容雖然有部分重疊,但大多時候做工作的細節上仍有所區別,且臺灣並沒有心理醫生。

  • 諮商心理師:在學習中培養對人性、關係與世界的看法,並著重於對話技巧的訓練,工作內容主要在探索個案「發生了什麼事」、「受到哪些人事物影響」、以及「之後可以怎麼做」。 
  • 臨床心理師:主要學習心理衡鑑的做法,與精神疾病的成因,透過測驗與訪談的方式,診斷個案的心理狀態。 
  • 精神科醫師:必須從醫學院畢業,學習精神疾病的生理因素與藥物作用,並透過診斷手冊的標準,釐清個案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再評估藥物如何產生影響。

Q2:心理師都是聽我說話?和朋友說話有什麼兩樣?

與朋友一般聊天容易流於漫談,比較難深入處理個人議題,但心理師每一句輕鬆的談話,背後都是為了幫助你釐清問題,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最終希望能協助你解決困擾。

聆聽的過程中,心理師除了保持接納與好奇的態度之外,也詳細瞭解問題形成的前因後果,在腦中描繪出你的整體模樣與晤談方向,並產生假設,再根據這些假設提出問句。過程中有可能牽涉到過去經驗、重要他人、非語言訊息等,有脈絡性的協助你一步一步提升自我覺察。

Q3:我可以諮商嗎?只有不正常的人才需要接受諮商嗎?

諮商的本質是心理師透過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培養的人格態度,與個案一同釐清問題的成因,發現新的選擇,並改變原有的心態或行動來解決困擾,並非「不正常」的人才需要接受諮商,當有任何生活上的心理困擾、或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時,都可以透過諮商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Q4:接受諮商問題就能解決了嗎?要幾次才有效?

諮商目的是協助你看清有哪些不同的觀點與方向,也會鼓勵與檢核過去改變,但改變必須回歸到生活中的自我實踐,才能真正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或是用新的態度與問題共處,因應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通常都先接受 6-12 次的諮商,看後續需要與意願。

Q5:想接受諮商,但沒有預算怎麼辦?

若身份還是學生,可至學校的輔導室或諮商中心,可提供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若非學生部分縣市的衛生局、部分社福機構也有提供免費的、較為便宜的特殊專案,更多資訊可致電詢問或上網查詢。

資考資料: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想找人聊聊?全台心理諮商服務一覽
心理諮商有用嗎?和心理師講話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用網路也可以心理諮商了!挑選合法網路諮商3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