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看似已進入尾聲,除了邊境解封之外,睽違 552 天口罩政策終於進入第一階段的鬆綁,台灣社會也期待邁向正常生活。但針對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者,即使打了疫苗也無法產生足夠抗體,加上變異株威脅無法像一般民眾輕易拿下口罩,所幸醫療進步之下,可藉由長效型單株抗體補足不夠的保護力,降低感染風險。
37 歲血癌骨髓移植患者 國內首波長效型單株抗體幸運兒
37 歲的血癌患者丁先生,曾歷經 5 次化療,終於在今年(2022年)8 月份完成骨髓移植,抗癌之路雖然始終保持樂觀,但治療血癌期間,正值國內疫情嚴峻時刻,面對疫情讓全家十分緊張,老婆小孩每天回到家裡就全身消毒換衣服,家中每周消毒,消毒水是以一桶一桶的使用。8 月份接受妹妹配對成功的骨髓移植手術後,開始服用免疫抑制劑避免排斥反應,也使得免疫功能更加脆弱,禁不起任何病毒的感染。所幸,衛福部緊急採購的長效型單株抗體正好在 9 月份抵台,丁先生亦符合國內長效型單株抗體暴露前預防的適應對象之一,在醫師建議下施打,不僅降低染疫風險,也讓丁先生在骨髓移植後能持續專心治療、復原,減少面對疫情的擔憂,也能相對安心地和家人正常互動!
免疫功能低下族群 單靠打疫苗的保護仍不夠!
然而,丁先生並非唯一的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常見有 6 大類族群屬於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者,醫師鼓勵這些族群除了接種基礎劑以外,也要完成加強劑疫苗。
- 器官移植者
- HIV陽性患者
- 血液惡性疾病患者
- 先天性免疫不全者
- 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 接受化放療患者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蔡承宏秘書長指出:「血液惡性腫瘤患者中僅有 50% 在接種疫苗後能有良好抗體反應,甚至有些患者抗體低到檢測都測不到1。」接種疫苗是現今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疫苗能否發揮最大的保護效果,其實是回歸到患者本身是否能激化免疫系統,產生「主動免疫」。但對於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因為免疫反應較差,根據研究發現,即使打了疫苗後,抗體生成恐怕不及一般人的一半,抗體濃度的下降速度也比一般人快。
另外,器官移植患者也面臨相同困境,因需要終身服用免疫製劑,以降低免疫系統對外來移植器官的排斥反應,造成僅有 31% 患者打完疫苗後,能夠順利產生抗體2。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何與病毒共存?被動免疫是關鍵
偏偏在現在邊境開放的時代,新冠病毒潛藏的社區任何角落,免疫功能低下者還需要經常往返醫院內就診,一個不小心極有可能被傳染確診,後續中重症機率和死亡風險也比常人還要高。
蔡承宏分享在臨床上看到的現象,「一般健康人確診都是喉嚨痛、發燒,但血液腫瘤病人確診後容易產生併發症,像是肺炎、敗血症等,血球出現劇烈變化導致中斷癌症治療,且病毒殘留在體內時間很長,往往確診一個月 CT 值仍維持在低點。」據研究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患感染 COVID-19 死亡率近 20 %3,死因除了新冠肺炎,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中斷治療,導致癌細胞復發死於癌症。
因此針對這些急需保護的高風險族群,不應單靠疫苗,還需透過長效型單株抗體來做多重防護,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解釋:「這些族群主動免疫效果很差,所以直接投以病患抗體形成『被動免疫』,提供相對不足的保護力。4」
六大條件下符合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
預防感染不是單靠疫苗,而是透過一層又一層防護措施,而長效型單株抗體對免疫功能低下者就是一大重要新武器,接種後數天內便能產生保護力,有效性可持續 6 個月。指揮中心在 2022 年採購一萬劑長效型單株抗體,適用的公費對象放寬給以下條件患者5:
- 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
- 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
- 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
- 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
- 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
-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
當全球走入與病毒共存的環境下,吳麥斯強調:「對移植患者來說,器官得來不易讓他們有再生的機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本來受到較多限制,比起一般人需要多一層的保護。」而單株抗體被證實是具有防護的方式之一。
在美國真實世界數據中,有施打單株抗體的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發生率顯著的降低6,雖然少數患者也有打完仍確診,但症狀相對輕微。蔡承宏分享:「目前到 11 月為止台大醫院總共有 220 位患者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只有 2 位患者後續確診,症狀也都相對輕微。」
單株抗體 VS. 新冠疫苗差異
疾管署再次提醒不能將長效型單株抗體取代疫苗,主要是兩者對免疫系統作用不同,若剛施打完新冠疫苗後至少需間隔兩週再接種單株抗體;若先打單株抗體再接種疫苗,則沒有時間上間隔限制。
民眾也不用擔心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會像打新冠疫苗產生許多不良反性,在雙盲的臨床試驗中,單株抗體並沒有特殊明顯副作用。
新冠治療不只有口服藥,還有長效型單株抗體
長效型單株抗體除了用於「預防」,疾管署也於11月公告可用於「治療」具重症風險因子的輕症COVID-19確診者。除了口服抗病毒藥物,台灣民眾現在更多了單株抗體治療選項。對於因藥物交互作用而無法使用部分抗病毒藥物的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外界關心對於變異株是否仍具有保護力?考量針對不同變異株的保護持續時間有所差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先前接受媒體聯訪時回應:「BA.1、BA.2、BA.4、BA.5、BA2.75 仍然有效,國內未流行影響療效的 4 種變異株,使用上不成問題。」
長效型單株抗體小檔案
- 藥品名:EVUSHELD (tixagevimab and cilgavimab)
- 適用方向: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暴露前預防性投藥、治療 COVID-19 輕症患者
- 藥物劑型:注射液無色至淡黃色 pH 6.0 溶液
- 用法用量:分兩次依序肌肉注射
- 禁忌症:有重度過敏反應病史者
- 不良反應:不論在預防(1.3%)或治療(2.4%)試驗,最常報告的均為注射部位反應。
經過長達三年高度防疫措施下,終於即將走向疫情隧道的末端。在全民防疫的概念下,高風險族群、免疫低下族群的防疫更顯重要,照顧到每個族群給予不同的投藥,無後顧之憂重拾原本的生活,才能達到真正與病毒共存。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打疫苗不夠 這4類人該打新冠預防藥!公費申請條件及領用流程一次看
免疫功能低下者打新冠疫苗保護力仍不夠!專家:三要點做到多重防疫保護
血癌病友抗體生成效果差!幹細胞移植者可打新冠預防藥補足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