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免疫功能低下者打新冠疫苗保護力仍不夠!專家:三要點做到多重防疫保護

疫情延燒長達快三年,如今藉由普遍施打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使用之下,各國逐一解封,慢慢回歸新常態生活,但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蔡承宏秘書長提出擔憂:「像是骨髓移植病患感染 COVID-19 死亡率近 20%1 ,免疫功能低下者比一般人承受更高機率的染疫風險,是否能跟病毒共存還要更多思考。」面對此防疫困境或許有新的解方,國際藥廠研發長效型單株抗體,直接補足不夠的抗體,利用新冠預防藥達到「精準防疫」的概念。

秋冬雙疫夾擊六大族群面臨防疫新挑戰

每日全球確診數處於波動狀態,依據季節、各國開放程度等上下起伏,不可否認在邊境開放下新冠病毒無所不在,且除了疫情之外,國內專家也預估今年冬季「流感」會進入大流行,秋冬雙疫夾擊對於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大不利,面臨更大的防疫挑戰。

全世界約有 2% 的免疫功能低下病患,處於 COVID-19 的高風險之中,包括:器官移植患者、血癌、先天性免疫不全、HIV 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化放療患者等2

打了疫苗不見得有完整保護力!

這些族群過往都是疾管署最早開放接種疫苗的對象,也積極鼓勵施打第二次追加劑,但光有新冠疫苗的保護恐怕仍不足夠。台大醫院進行的一項研究,檢測血癌患者打完疫苗抗體生成狀況,一般人抗體高達 1- 2 萬,但血癌患者大多數都是抗體一半都不到,甚至有些是低到檢測不到。根據另一項在《臨床傳染病》期刊中4,強調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要個別化預防方法,各族群接種疫苗後抗體有效反應如下:

  • 一般人:92%
  • 免疫疾病患者:79%
  • 惡性腫瘤患者:79%
  • 血液惡性疾病患者:50%
  • 器官移植患者:31%
「一般健康人」及「免疫低下族群」施打疫苗保護力數據差異

為什麼這些族群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主要是疫苗抗體產生的機轉,是仰賴身體正常免疫功能主動產生抗體,也被稱之為「主動免疫」。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因自身疾病狀況或其治療方式,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保護力。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補充解釋:「尤其器官移植者終身需要服用免疫製劑,目的是為了抑制免疫系統降低對外來移植器官的排斥反應,但也讓他們免疫功能較一般人低。」

此外,血癌患者也因為化療、放療、生物製劑、標靶治療殺死癌化的白血球細胞,導致免疫功能明顯下降,代表疫情嚴峻時,血癌病友幾乎長時間籠罩在隨時會確診的陰影之下。

因較難透過疫苗產生足夠保護力,導致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也高,蔡承宏指出:「臨床上血液腫瘤患者確診後,可能長達兩個月 CT 值都很低,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也有部分患者因為治療中斷血癌復發而死於癌症。」

主動免疫 VS 被動免疫 防疫機轉大不同

無法透過疫苗「主動免疫」產生保護力的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則可以透過「被動免疫」,直接投以抗體提升保護力。今年 9 月疾管署緊急授權使用的長效型單株抗體,就是提供給免疫低下族群預防新冠用。

吳麥斯解釋:「長效型單株抗體與新冠疫苗作用機轉完全不同,疫苗需要人體自行產生免疫保護力達到『主動免疫』,但單株抗體是將已完成終端產物抗體注入體內,也不需要等 1-2 週的生成時間直接產生有效保護力,被認定為『被動免疫』」5

「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大不同!

經臨床試驗結果證實,長效型單株抗體有其預防效果及安全性,接連獲歐盟、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泰國通過緊急授權使用。疾管署目前開放以下六大對象作為預防新冠使用:

  • 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
  • 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
  • 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 (B cell depletion therapy)
  • 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
  • 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
  •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

長效型單株抗體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在長效型單株抗體臨床研究中,施打後追蹤 6 個月可發現感染 COVID-19 相對風險降低 83%6;另一份根據美國真實世界數據(Omicron 盛行時期)顯示,有施打單株抗體的器官移植患者感染 COVID-19 風險,相較於沒打的患者降低 64%7

施打單株抗體後,感染風險顯著降低

吳麥斯呼籲在面臨國境開放的後新冠時代,免疫功能低下病患更需要多重防疫保護,可以從以下方式達到:

  1. 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
  2. 施打新冠疫苗及第二次追加劑
  3. 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

看更多:如何申請長效型單株抗體(新冠預防藥)?4 大條件及領用流程一次看

新冠治療不只有口服藥 還有長效型單株抗體

此外,長效型單株抗體不僅用於預防,疾管署日前也核准用於「具重症風險因子且不需用氧」的輕症病患治療。從研究數據來看,在出現症狀後 5 天內給藥,能夠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近 7 成8,在疫情後半段因應醫學研發的進步,慢慢看到回歸正常生活的一絲曙光。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
1. 台灣器官移植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 吳麥斯醫師
2.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蔡承宏醫師
參考文獻:
1. Shahzad, Moazzam et al. “Impact of COVID-19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vol. 24,2 (2022): e13792. doi:10.1111/tid.13792
2. Harpaz R, et al. JAMA. 2016;316:2547-2548;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VID-19 vaccines for moderately or severely immunocompromised people. 3. Abbasi J. JAMA. 2021;325:2033-2035; 4. Rincon-Arevalo H, et al. Sci Immunol. 2021;6:eabj1031. https://dx.doi.org/10.1126/sciimmunol.abj1031. Accessed May, 2022; 5. Richard-Eaglin A, et al. Nurs Clin North Am. 2018;53:319-334.
3. JAMA. 2021;325(21):2204-2206. doi:10.1001/jama.2021.7489
4.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75, Issue 1, 1 July 2022, Pages e630–e644.
5. Morris L, et al. PLoS Med. 2017;14:e1002436;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terim public heal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lly vaccinated people. https://stacks.cdc.gov/view/cdc/111906. Accessed May, 2022; 3. Marovich M, et al. JAMA. 2020;324:131-132;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VID-19 vaccine boosters. Accessed May, 2022.
6. Myron J. Levin et al. Intramuscular AZD7442 (Tixagevimab–Cilgavimab) for Prevention of Covid-1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7. Al Jurdi A et al. Online ahead of print. Am J Transplant . 2022;10.1111/ajt.17128 2. Hodcroft EB. Overview of variants in countries. AccessedJuly 12, 2022.
8. Hugh Montgomer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of tixagevimab–cilgavimab for early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OVID-19 (TACKLE): a phase 3,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延伸閱讀
打疫苗不夠 這4類人該打新冠預防藥!公費申請條件及領用流程一次看
血癌病友抗體生成效果差!幹細胞移植者可打新冠預防藥補足抗體
疫苗保護力僅一般人 3 成 器官移植者為什麼應打新冠預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