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會影響到台灣嗎?研究推估:超過三分之一中國人將感染

入冬後進行疾病的高傳染期,近期可觀察國內確診數微幅上升,事實上,不只台灣連鄰近的日、韓、中國也呈現上升趨勢,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認為:「未來面對疫情再起的時候採取多一點防疫措施,稍微緊縮讓疫情較快得到控制,一但疫情受到控制後就不用嚴謹的防疫,屬於動態防疫。」

日本連兩波BA.5疫情高峰!疫苗失效是主因

Omicron 亞變種病毒持續影響各國,歐洲流行 BQ.1、美國則是 BA.2.75,亞洲國家也有疫情再起現象,特別是國人最愛觀光的日本及韓國,疫情也在今年 12 月開始上升。尤其日本連續兩波都是受到 BA.5 的影響,陳秀熙解釋:「第一波八月到九月是 BA.5,12 月第二波還是 BA.5,主要是追加劑疫苗失效產生兩波感染。」

國人也愛去的韓國,最近疫情也有上升,雖然整體上升幅度沒有日本那麼嚴重,目前剛開放國門的台灣會有一定的影響,需要提高警覺,看在公衛專家眼中最擔心仍是中國大陸,陳秀熙指出:「雖然清楚看到通報的曲線是往下降,但中國自然感染及疫苗施打所形成的免疫保護力甚低,對於清零政策轉變後所造成的衝擊不容忽視。」

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區

中國解封時機點不佳!防疫能量挑戰非常高

中國清零政策在 11 月開始轉變,Omicron 之下無法繼續清零、需要解封,但解封的時機點看在專家眼中非常不適當,「主因為入冬時是傳染疾病流行高,對於防疫能量挑戰非常高。」

根據中國官方提供數字無法釐清當地真實狀況,主要民眾不再需要進行 PCR ,確診民眾也改為居家照護,同時也取消落地檢驗、查驗健康碼、陰性證明等,自 12 月 14 日開始不再公佈無症狀感染者的人數,疫情感染數字沒辦法正確通報,但從對於藥物的需求確診個案非常多,對脆弱族群還是有一定影響比例。

面對未來中國疫情的發展走向,國際上也有不少文獻進行分析及推估,台大公衛林庭瑀博士指出:「《刺絡針》根據香港爆發 Omicron 的經驗,推估中國結束清零政策後感染率為 16 %,將有 1.7-2.8 億人受到感染,每千人大概有 1.2 人死亡,大約會有 130-210 萬人死亡。」

即使各國面對一樣的變種病毒,每個國家死亡率還是有差異,除了感染族群差異外,主要是有沒有打次世代疫苗有關,如果有接種疫苗死亡率有機會更低,但中國疫苗覆蓋率不高是個問題,在年長者疫苗覆蓋率僅 40% 。

此外,除了疫苗之外,「重症照護需求」的問題也會影響死亡率,觀看醫療量能是否充足,以每 10 萬人 ICU 床位數來分析,中國僅有 3.6 ,而台灣則是 30.9。《Nature Medicine 》一篇文獻指出,中國一般病床雖然還是在可負擔內,但是 ICU 則是供不應求,ICU 床數僅能負擔6.4萬,只是預估高峰期需求將來到 100 萬,需求量高出 15 倍,代表在這樣情況下並不樂觀,需要有其他政策的介入。

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區

利用中重症數值最為警戒指標

利用 SEIR 做中國疫情估計,到 2023 年三月底約有 5.5 億人受到感染,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感染,陳秀熙不諱言:「中國清零政策下,都沒有Alpha、Delta 感染都沒有自然感染的保護力,挑戰中國在清零政策轉變之後,一旦解封就會產生大量感染,同時牽涉到醫療照護不足,衰弱族群死亡的問題。」

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區

尤其中國在無法把疫苗打到高的覆蓋率、高效益的疫苗,就要注重重症照護。只是中國開放的腳步似乎沒有停下,不久也有機會正式對外開放,主要考量全球經濟、貿易、觀光衝擊下不得不開放,若清零政策轉變之後產生社區大流行進而影響全球,影響不容忽視。

邁入與病毒相處的第三年,當疫情再起則應著重於「防疫文明」,而隨疫情變化精準化即時交替極為「動態幸福防疫」表現,陳秀熙說:「台灣可利用中重症數值最為警戒指標!」

例如在 COVID-19 以前,台灣流感死亡率 1.8(每十萬人/每週)、日本 COVID-19 高峰死亡則是1.7(每十萬人/每週),反推確診及中重症個案,陳秀熙指出:「每日確診個案數在 2 萬 5 是醫療可負擔的範圍內。」對疫情再起的時候採取多一點防疫措施,稍微的緊縮讓疫情較快得到控制,新加坡也是利用此方式控制接連幾波的疫情,也將是國內接下來面對新疫情挑戰時,必須學會的核心精神。

參考資料: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區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真的流感化了嗎?公衛專家拿數據剖析流行趨勢
Omicron與流感重症死亡率差不多?醫師:新冠「流感化」不見得是好事!
20-49歲築起免疫防火牆!公衛專家:疫情將走入地方流行流感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