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走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大寒的時間約莫落在國曆 1 月 19 至 21 日,此時雖然寒冷,但也代表陰冷的冬天即將過去,可以開始為來年的春天做準備。
戰國時代的《逸周書˙時訓解》講解了對於時序的教令,記載 24 節氣及 72 候表現的氛圍。該書提到,「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建功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魏僑說明,意指當大寒以後,陽氣開始上升,雞蛋開始孵化成小雞;鷙鳥即老鷹等猛禽,會在天空盤旋、尋找獵物;此時地面氣溫降至最低點,河川湖泊的冰層也達到最厚。
魏僑指出,所謂「物極必反」,此時雖然是一個最極端的冷,但同時也是谷底反彈之時,在這份寒冷中其實蘊藏著一絲的陽氣,一線的春暖,因此在大寒節氣中要逐漸加入春天的養生觀。
從冬養生逐漸轉換成春養生概念
許多人認為,冬天一定要大肆進補,每天吃著羊肉爐、麻油雞等,然而春天易生「風熱」,若是進入初春還持續毫無顧忌的暴飲暴食,不僅容易上火,還可能發胖;但如果突然改吃粗茶淡飯時,腸胃也會因為劇烈的改變而感到不適。
在大寒時節,人們在飲食上如何從膏粱厚味逐漸緩慢轉向清淡呢?魏僑說:「不妨考慮適合跟排骨一起燉煮的白蘿蔔!白蘿蔔屬於十字花科,富含膳食纖維、蘿蔔硫素、吲哚等成分,對腸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更被證實有助防癌」。
她進一步解釋,另外白蘿蔔可以化痰、消除脹氣、健胃整腸,在冬令進補時除了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整體熱量,也因為它的偏性是寒,能夠中和進補時易化燥的缺點。
2 穴道 3 中藥,幫助改善消化不良
這個時節剛好接近過年,此時家家戶戶都忙著為過年做準備,張燈結綵、準備三牲,除舊佈新好不熱鬧。農曆春節免不了大魚大肉、飲酒尋歡,不知不覺吃太飽容易想吐、脹氣,魏僑提醒,可以用 2 穴道、3 中藥來緩解。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手臂內側、手腕橫紋往上三個指幅的位置,直接按壓會有局部酸緊感,針刺則有麻感傳到手掌。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具有寧心安神、寬胸降氣的功效。
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下肢,膝蓋髕骨外側凹窩往下四個指幅、脛骨前緣往外一指幅之處,直接按壓會有痠痛感。平時除了按壓外,也可以用暖暖包或吹風機溫暖其穴位,具有保養腸胃的功能。足三里屬於足陽明胃經,除了有調理脾胃,降逆利氣的功能,也常用於中風後腿腳無力以及高血壓。
焦三仙:焦麥芽 + 焦山楂 + 焦神麴
吃太飽脹氣,中醫用「焦三仙」來改善。此三者剛好涵蓋了消化澱粉及去油解膩的功效,神麴同時富含益生菌,3 藥合用能夠增強消化功能、避免食積、保健腸胃,平時也可以偶爾當成茶飲,促進腸胃蠕動。
魏僑呼籲,大寒時節因為寒冷,人們往往過度進補,但不要忘記應該要為春天做準備,飲食應該均衡,睡眠也要充足。若是有身體上的不適,應該及早治療,不要把冬天的病拖延到春天,才能永保安康。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趁「大寒」調養不生病體質!中醫師籲:把握日常保養 2 重點,病邪不入侵
大寒時節吃什麼補「腎」氣?中醫師提點這樣吃不腎虛
今天是「小寒」!除了臘八粥,中醫師推薦「這 1 味」養生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