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巴金森氏症只能用藥物治療?患者最終走向失能、臥床?「這」治療有望突破困境、翻轉疾病

4 月 11 日為「世界巴金森氏症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有超過 850 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 580 萬人餘生失能、近 33 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因此將其列入神經系統疾病全球行動計畫重點。

在台灣,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巴金森氏症患者逐年增加,截至 2021 年,全台已有近 8 萬名患者。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以盛行率計算,每 100 名 65 歲以上人口即有 1 名罹患巴金森氏症。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屬疾病,多好發於正值承上啟下的 50〜60 歲,且青壯年 40 歲前也可能罹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佔比 2〜10%,造成家庭與社會龐大負擔,不可不慎。

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應留意

胡朝榮指出,巴金森氏症的典型臨床症狀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一開始容易出現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且臉部容易沒有表情或不自覺流口水,一旦出現其中兩個以上症狀就應留意可能是巴金森氏症。

他說:「不過,很多人以為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是老年人功能退化所致,因此很容易忽略初期症狀,往往等到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病程已落在中晚期」。

巴金森氏症的治療 3 方案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表示,現今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以藥物治療 + 復健治療為第一線主要治療方式,目標是維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外,亦有手術治療,如深部腦刺激手術(DBS)等。

巴金森氏症為大腦神經細胞的多巴胺分泌不足所致,因此藥物治療以補充多巴胺為主,然而藥物僅能減輕症狀,無法停止疾病持續惡化。患者會因為病程嚴重、藥效減退,必須增加藥量,進而伴隨更多副作用,為身體帶來沉重負擔。

一旦過了藥物蜜月期,藥效容易出現波段起伏。洪千岱說:「當多巴胺濃度過高時、患者容易產生四肢不自主亂動的『異動症』現象;當體內多巴胺濃度過低時,患者卻變成意識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斷電』狀態」。

洪千岱進一步說明,就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藥效波動,在過馬路時突然「凍住」,差點發生車禍,非常危險。而除了藥效起伏、無法自主控制身體之外,巴金森氏症患者還可能出現姿勢型低血壓、突然昏倒等狀況,可說是危機四伏。

光照療法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提到,本身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有「臺灣愛迪生」之譽的台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因為飽受藥物副作用困擾,且逐漸失能需要輪椅代步,因而思索使用「光照」來治療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的治療困境因而出現了一線曙光!林宏裕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花了 7 年時間,成功研發光照療法,並與雙和醫院合作進行臨床研究,證實其有效性。

林宏裕教授表示,細胞中的粒腺體功能障礙導致活性氧(ROS)過度產生,造成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使黑質組織中神經細胞受損,讓負責神經傳導的多巴胺分泌漸少。

林教授說:「健康的粒線體有修復細胞的特性,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

鄔定宇指出,自 2018 年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同意開始以來,已收治 17 名患者。每位患者在連續 2 週、早晚各 15 分鐘的使用光生物性調節(Photobiomodulation),並飲用氫水治療,確實改善了患者的運動障礙問題。

而相關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接下來,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讓此療法成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新選擇,林宏裕教授劃時代研發,將可能改變巴金森氏症患者命運,有機會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

參考資料:
1.WHO, News room, Parkinson disease, 2022 June 13,
2.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10年巴金森氏症患者人數>。
3.Hong, C.-T. et al. (2021) “Effects of concomitant use of hydrogen water and photobiomodulation on parkinson disease,” Medicine, 100(4). Available at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手抖、憂鬱、動作慢,竟是巴金森病作祟!每月 8 號手指操自我檢測及早發現
讓腦部健康又快樂,調節大腦「多巴胺」對抗巴金森病!
帕金森氏症不是老年人專屬!一次看懂成因、疾病分期、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