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約 45 歲的黃小姐,每到夏天就大汗淋漓,時常覺得心悸、胸悶、口渴、淺眠多夢、容易疲勞等,甚至出現心臟無力感。她自覺可能與自己本身不喜運動所致,因而前往中醫就診。
經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診治,透過中醫望聞問切,發現一切不適均來自於「多汗」,遂以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生脈飲」加減服用。2 周後,患者多汗、心悸的症狀明顯改善,睡眠品質也有進步。
吳宛容進一步說明,「生脈飲」含有人參可補氣、麥門冬能養陰、五味子負責酸收,能把大汗淋漓造成的體液損失、元氣耗損補回,也能改善多汗問題,達到止汗以補養心氣之效。
國曆 5 月 6 日的「立夏」即將到來,表示夏天就要正式登場,我們將面臨氣溫高升、暑氣炎熱、雷雨增多的節氣。從溫差大、風微涼的春季過渡到初夏的這段日子,該如何養生呢?
吳宛容提到,中醫認為「春養肝、夏調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中,夏天屬火,人的心火也最旺,因此夏天是「養心」關鍵時期。中醫的心與西醫解剖的心不盡相同,中醫除了調節心血系統,更負責維持神經系統及外在精神狀態。
立夏養好心,遠離心悸、失眠
台灣的夏季總是溫熱潮濕,讓人覺得難受。吳宛容指出,高溫會讓人體的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得心臟負擔變大;加上容易流汗,當身體水分蒸發後,會讓血液變得濃稠,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心肌梗塞。
流汗是調節體溫重要關鍵,微出汗能夠使氣血調暢,但經常大汗淋漓則會造成陰陽兩虛。因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津傷血,還能傷及心陽,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悸、疲倦、乏力、失眠、口渴等症狀,所以特別需要「養心」!
多吃酸性、補氣食物補養心氣
吳宛容表示,人出汗多易失津液(水份),可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等。酸性具收斂效果,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還可服用益氣養陰的藥材,如「生脈飲」幫助養心氣。
山楂荷葉茶
材料:山楂 6 克、荷葉 6 克、冰糖少許。
作法:所有材料沖入熱水 500c.c.,浸泡 15 分鐘左右即可用。
效用:山楂能開胃消食、活血化瘀;荷葉能消暑清熱、利水消腫。
生脈飲
材料:西洋參 5〜8 片、麥門冬 12 克、五味子 6 克。
作法:將材料漂洗後,用熱水 1000c.c. 沖泡,浸泡 10 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效用:西洋參可補元氣、滋津液;麥門冬能清心、除煩;五味子則收斂止汗、酸味生津。
心靈層面要做到「戒躁戒怒」
吳宛容提醒,養心除了調養臟腑外,還包括心靈層面的調理。她說:「養心,就要靜養,保持淡泊寧靜的心境,戒躁戒怒,避免生氣導致心火內生」。除此之外,適當的午休也是必要的,中午休息 30 分鐘到 1 小時,就能維持好精神。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立夏」要養生,每天中午多做 1 件事就能養好「心」
「立夏」開始提前注重養心!多吃清淡的東西才能化熱
心情暴躁是因為暑氣「傷心」!中醫教你吃兩種食物消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