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 / 行動慢、易跌倒、手發抖非老化!專家帶你認識「巴金森病」的症狀、危險因子、治療方法、自我檢測、該看哪一科

隨著國內老年人口的增加,巴金森病(又稱帕金森氏症、巴金森氏症)的罹患比率也隨之上升,根據健保資料庫 106 年到 110 年間的統計,巴金森病患者每年以兩千多人的速度成長。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疾病發生率在全球僅次於失智症。南投佑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圻域表示,罹病率隨著年紀上升增加,多好發於 60 歲以上的老年族群;如果在 50 歲以下即發病,則為早發型巴金森病。

根據 110 年健保資料統計,罹患者以 71~80 歲為大宗,其次為 81~90 歲,再來是 61~70 歲,且女性罹病機率較男性高。主要病理變化是腦內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使得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減少速度較常人快速,因而出現各種症狀。

巴金森病的發生原因,會遺傳嗎?

林圻域指出,目前認為巴金森病是由於遺傳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引起。遺傳可能是本身基因異常,或基因產生突變,通常發病年齡早;環境則與接觸農藥、殺蟲劑、重金屬等所致;此外,頭部外傷、腦部感染也是巴金森病危險因子。

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初期有什麼症狀?

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胡朝榮表示,巴金森氏症的典型臨床症狀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一開始容易出現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且臉部容易沒有表情或不自覺流口水,一旦出現其中 2 個以上症狀就應留意。

胡朝榮說:「很多人以為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是老年人功能退化所致,因此很容易忽略初期症狀,往往等到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病程已落在中晚期」。

林圻域提到,臨床更發現在動作症狀發生之前,就出現了非動作症狀,患者會出現憂鬱、焦慮、失眠、思考變慢、嗅覺異常、便祕、協調性不佳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動作功能障礙

  1. 單側肢體、手部顫抖
  2. 肢體僵硬、動作緩慢、身軀駝背
  3. 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4. 身體痠痛、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
  5. 步態不穩、走路小碎步、重心前傾易跌倒、容易摔倒
  6. 臉部呆滯、面無表情、講話含糊不清
  7. 失去行動力,需長期臥床

非動作功能障礙

  1. 情緒低落、憂鬱、焦慮
  2. 睡眠障礙、失眠
  3. 思考變慢、認知障礙
  4. 嗅覺異常
  5. 慢性便祕
  6. 協調性不佳
  7. 自律神經失調

巴金森病的分類與分期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指出,巴金森病分成原發性、次發性。

  • 原發性巴金森病:為腦部自然退化造成,與年齡跟遺傳有關
  • 次發性巴金森病:與藥物不良反應、毒品傷害、病毒感染或腦外傷及腦中風等外來因子,影響並損害腦內多巴胺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狀。

巴金森病的病程是持續而漸進,隨著時間發展又可分為五期。

  • 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症狀輕微對日常生活不影響。
  • 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
  • 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
  • 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
  • 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

巴金森病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雖然巴金森病至今仍無法治癒,但可依患者狀況規劃用藥策略,讓患者保有自行打理生活的能力,減少併發症發生,減輕照護者的壓力,也能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巴金森病的治療可用藥物繁多,主要用藥為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體促效劑。

左旋多巴(levodopa)

  • 藥理作用:多巴胺的前驅物,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在腦內經酵素轉換成多巴胺而達到治療效果,是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藥物。
  • 症狀改善:改善巴金森病產生的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
  • 副作用:噁心、嘔吐及頭暈等。
  • 併發症:使用 5 年後可能出現藥效波動,導致患者出現異動症、斷電現象。需要適時調整劑量,或合併其他藥物治療。

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

  • 藥理作用:模擬腦內的多巴胺,直接作用在腦部多巴胺接受器,而達到治療效果。
  • 症狀改善:能改善動作症狀,維持生活品質。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同時改善動作障礙及憂鬱症
  • 副作用:噁心、嘔吐、姿態性低血壓、下肢水腫。年長患者使用較年輕人容易出現幻覺、昏睡或意識混亂。
  • 併發症:較無。可單用於巴金森病早期病人,延後開始使用左旋多巴的時間;或併用低濃度左旋多巴,降低藥效波動問題。

巴金森病的藥物治療策略擬定

李杰勳提到,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年齡、症狀、生活需求等來決定用藥策略。用藥期間也會請患者感受對藥物反應,千萬不要自行調藥或停藥,如果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就應盡早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

他說明:「藥物劑量只要讓病人夠用就好,能維持日常生活自理、行動靈活無障礙即可。不需用最大劑量藥物,強力抑制動作症狀,反而會造成藥物副作用、藥效波動等反效果」。

李杰勳解釋,年輕患者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 1 天服用 1 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1 天服用 3~4 次;年長患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

蔡志宏說明,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馬上使用左旋多巴,雖可以有效改善運動障礙、顫抖及肢體僵硬的症狀,但藥物失效的時間也越早,因此,會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

而部分長者在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其他藥物,來改善藥效波動問題。他直言:「這兩種藥物沒有誰好誰壞,而是可以互相搭配長期治療,達到最佳效果」。

蔡志宏呼籲,巴金森病的治療之路很長遠,必須擬定長期的藥物作戰策略,以「藥物接力」方式來延長用藥蜜月期,以提高生活品質。

醫學小知識:了解異動症和斷電現象

左旋多巴用於治療巴金森病雖然可以明顯改善外顯的動作症狀,約莫服用 5 至 7 年左右,藥物濃度就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進而產生「異動症」和「斷電現象」。當藥物在體內濃度過高時,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即是「異動症」;當藥物濃度過低時,病友身體會突然斷電,雖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則是「斷電現象」。這兩狀況發生時,患者除了要面對外界的異樣眼光外,如果被卡在大馬路上動彈不得,將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如何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每月做手指操及早發現

不論任何年齡,建議每個月 8 號都應該進行一次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規律按 25 下,再換左手進行同樣動作。如果發現手指按壓速度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都建議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以釐清是否患病。

懷疑有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

蔡志宏進一步說明,巴金森病初期症狀無特異性,不容易察覺,易與其他疾病搞混,許多患者因此遊走於身心科、腸胃科等,雖積極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也遲遲找不出確切病因。提醒民眾,若有上述動作和非動作症狀、且長期治療無效者,應及早至神經內科評估,別因為找不出病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諮詢專家:
南投佑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林圻域
雙和醫院經科 / 失智症中心主任 胡朝榮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蔡志宏
屏東寶建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李杰勳
引用資料: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延伸閱讀:
手抖、憂鬱、動作慢,竟是巴金森病作祟!每月 8 號手指操自我檢測及早發現
行動緩慢、易跌倒、手抖是自然老化?巴金森病 7 迷思破解攻略!
讓腦部健康又快樂,調節大腦「多巴胺」對抗巴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