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輕生/微笑著卻內心悲傷,看不出的「微笑憂鬱症」!醫籲:別這麼做讓憂鬱爆發

知名藝人李玟對外的形象非常樂觀,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臉書上也時常跟粉絲們互動,但李玟長期與憂鬱症抗爭最終因自殺離世。事實上,演藝人員、知名人士這類族群面對身心疾病時要就醫時確實相對困難,精神科醫師解釋:「這類族群往往有非常強烈心理防衛機轉-理智化,可能把自己生病的狀態壓在最低限度,一旦爆發下可能會功虧一簣。」

「開心不起來」原來是生病了!

李玟非演藝圈首例因為憂鬱症所苦離世的藝人,粉絲們難過之餘,確實也發現名人們笑容背後可能隱藏著深沉悲傷,有些憂鬱情緒未必外顯,將典型症狀潛藏起來,在社交場合中則總以微笑因應,因此這幾年有所謂「微笑憂鬱症」一詞。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泰宇指出:「雖然臨床上並沒有明確微笑憂鬱症一詞,但往往這類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有生病,即使出現憂鬱、焦慮、感覺難開心快樂,但是並不知道這是一個生病的狀態。」

此外,如果本身是一位演藝人員、公眾人物這類框架族群,若要就醫時會比一般人更加困難,除了考量能不能保有隱私之外,當事人也會擔心精神身心疾病污名化,或是誤判自身身心健康狀況而延誤就醫,即使就醫也未能穩定接受治療。

女性憂鬱症風險是男性 2 倍!從 3 層次看問題

根據研究顯示,多數微笑憂鬱症族群好發於身分地位較高、具有高知識、高學歷的族群。陳泰宇分析:「這個族群承受著非常多社會期待,他們會有不能生病跟倒下的迷思,對外展現完美無缺的自己,往往可能是金字塔頂端的族群。」

微笑憂鬱症的族群都會蠻強烈的心理防衛機制「理智化」,患者原先不論在工作、家庭中都有蠻不錯的能力與成就,他可能會透過理智將自己支撐著,讓自己維持在一個很理智的狀態去應對生活中的一切, 把生病症狀壓在最低限度,甚至忽略身體透露出的警訊,但當比較大的壓力來源瞬間襲來,或壓力長期累積至引爆點,某天就突然功虧一簣。

刻意被隱藏起來的情緒不容易被察覺,也可能加劇憂鬱症病況

國內流行病學調查中顯示,以年齡區分憂鬱症患者以 45至64 歲女性居多,罹病風險是男性的 2 倍,陳泰宇以心理學艾瑞克森的人生 8 階段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階段的年齡層屬於『成年中期』,這個階段不論在人際關係、家庭、工作都有一定的穩固性,需要開始傳達自身擁有的、能力、影響傳承給下一代,但當外在變化,後續可能出現複雜的背後成因形成憂鬱症。」主要可從 3 個層次分析:

  • 生理層次:長期腳傷、女性在 40至50 歲後荷爾蒙的變化,生理疾病也可能導致憂鬱症、憂鬱惡化
  • 心理層次:重大壓力事件、艾瑞克森發展階段成年中期發展階段面臨困境進入停滯
  • 社會層次:社會和自身對於自己的期待

陳泰宇分析:「 從李玟過往臉書與紛絲互動之中觀察,發現她釋放出來的訊息,其實感受到都很努力的想要關心跟照顧她愛的人,但這時候應該暫時放下對外的一切, 專注在自身好好的照顧自己、好好的接受治療。」

憂鬱症面臨四大問題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先前曾公布,台灣在憂鬱症層面有 4 大不足:就醫不足、診斷不足、治療不足、持續治療不足。由於憂鬱症並非像是頭痛、牙痛,有些人自覺好像好了就不用吃藥,其實是需要不斷長時間穩定接受治療與評估。

憂鬱症是會改善、症狀緩解,但生病後確實有其脆弱性存在,當碰到挫折、不好的事情、甚至有時候沒來由的可能再次發病, 陳泰宇坦言:「那個時候患者會覺得蠻挫折,認為自己其實都有持續好好接受治療,但病況就是有可能狀況就掉下來。」

因憂鬱症而自殺離開的族群,陳泰宇說:「這些人都是一直很踏實很努力的想要好好活,但是生活與生病的困難,讓人可能當時看不到其他的選擇,才做出了結束生命這條路。」若藉由及早就醫,從藥物控制、心理諮商等的方式減緩症狀之外,也能透過一些自主的改變,慢慢脫離病程,重新找回健康。

諮詢專家: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泰宇

文、王芊淩/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李玟輕生 / 憂鬱症引憾事,家人陪伴已不足!身心科醫師提醒:別忽視 9 警訊快就醫
憂鬱症是什麼感覺?如何自救?精神科醫師分類、治療、症狀
憂鬱症是成人最常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於憂鬱症的 5 大迷思與可能忽略的症狀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