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 / 改善體質趁現在,冬病夏治「三伏貼」全攻略!中醫詳解功效、穴位、時間、禁忌副作用

連日高溫來襲,讓人大呼受不了!此時,許多人最愛吹冷氣、吃冰品、喝糖飲等來消暑,卻加重了過敏症狀;而經過新冠大疫後,傳染性疾病更加猖狂,諾羅病毒、腺病毒、腸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則威脅著民眾健康。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隨著生活環境逐漸惡化,氣喘人口每年以50% 的速度大幅成長,以台北市為例,過敏性鼻炎盛行率也已高達 53 %,而鼻過敏患者中,約有1/4合併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

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詹永兆說明,中醫認為「冬病夏治」,因此,利用1年之中最炙熱的氣候、人體陽氣旺盛之時貼「三伏貼」,能扶助正氣,「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就能預防冬季舊病復發,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

「三伏貼」治療的歷史淵源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亞萱中醫師指出,早在 1,800 多年前,南北朝就已經有將中藥材研磨後塗抹至身體處,經皮治療膚疹、頭痛等疾病,有些還會加入艾灸溫熱。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中紀載:「治瘰癘未潰者,宜天灸,以毛茛鮮者搗泥,縛鬁,帛束之。俟發泡棄之」,稱之為天灸;清張璐《張氏醫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可防止哮喘病復發」,首次提到用三伏貼預防慢性呼吸道疾患。

「三伏貼」治療原理 & 相關研究

林亞萱提到,「伏」意旨為藏陰氣於熾熱中,而庚金屬肺、金怕心火。利用天氣炎熱陽氣盛、腠理開,用辛溫發散之藥,如細辛、延胡索等,溫易咳虛寒體質,驅除因冰涼飲食導致的寒痰滯身,降低冬季誘發過敏呼吸系統疾病機會。

「三伏貼」從傳統灸法演變而來,是利用夏天最熱 3 個節氣,將中藥材貼在穴位上,此時,人體體表微循環是最好的,容易將藥物吸收,刺激免疫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等,達到調節體質的目的。

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主任龔彥穎表示,三伏貼在台灣、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皆有使用。文獻研究顯示,對於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皮膚炎,都有不錯的效果。

而在 2006 年台灣進行的研究發現,三伏貼第一年貼完約 60% 病人症狀會改善;而據中國大陸的研究,貼完 3 年約有 80% 的效果,其中,以氣喘的咳嗽改善最好。

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說到,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 2000 至 2007 年資料,20 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被診斷氣喘的比例高達 15.7%。依以往經驗,氣喘兒童若能配合醫師用藥控制,約 3/4 的病人可於成年前達到緩解不再復發。

回顧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發表於中醫藥研究論叢之實證文獻發現,三伏貼之穴位貼敷,若配合特定穴位下,可誘發局部免疫反應,達到整體免疫系統功能調節的效果,對於過敏性疾患病人的生活品質及疾病嚴重程度皆有明顯改善。。

「三伏貼」可改善之疾患

三伏貼除了改善過敏性疾患,龔彥穎指出,也可調整肺脾腎 3 臟之虛損體質、增加抵抗力。慢性支氣管炎、久咳怕冷、胃寒腹瀉、體質虛弱、容易反覆感冒、痛經及月經不調、風寒濕性關節疼痛皆可使用三伏貼治療。

三伏貼之適應症:

  • 過敏性鼻炎:
  • 氣喘
  • 慢性支氣管炎
  • 久咳怕冷
  • 胃寒腹瀉
  • 體質虛弱
  • 容易反覆感冒
  • 痛經及月經不調
  • 風寒濕性關節疼痛

「三伏貼」的貼敷時間

《漢書․郊祀志注》中説:「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庚日入伏」。所以,三伏日,在夏至庚日入伏到立秋前後,為冬病夏治最佳治療時機。

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指出,「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是依照節氣曆法 (黃曆) 推算,分別於夏至後的第 3 個庚日為初伏,第 4 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 1 個庚日為末伏。

2023 年的三伏天:

  • 初伏:為 7 月 11 日。
  • 中伏:為 7 月 21 日。
  • 末伏:為 8 月 10 日。

莊照宇進一步說明,此時,皮膚毛孔開泄,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透過經絡直達病處;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是溫煦肺經陽氣,鬆解肺系寒邪的最好時機。

「三伏貼」貼敷藥材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俊良中醫師解釋,三伏貼藥餅所使用的藥材,包括:甘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丁香、薑汁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藥物。

三伏貼所使用藥材之效用

  • 白芥子:辛溫,有袪痰平喘,抗菌作用。白芥子油對皮膚有刺激性作用,研末以水調敷會引起皮膚發紅、起水泡。
  • 延胡索:辛苦溫,用於活血、行氣、止痛。
  • 細辛:辛溫,有抗組織胺的效果,善於通竅,常用在鼻塞患者。
  • 生薑:辛溫,可促進腸胃道蠕動、止吐、抗發炎。
  • 甘遂:苦寒,能鎮痛,通便、利水。外用對皮膚有刺激性。

「三伏貼」貼敷穴位

台北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張文馨中醫師表示,選擇背部的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天突等穴位進行敷貼,經由皮膚滲透到皮下來刺激穴位,再經穴位走竄沿著經絡氣血的循環直達病處,以達溫煦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目的,進而防病治病。

  • 大椎:後背正中線第 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 定喘:大椎穴旁開 0.5 寸
  • 風門:平齊第 2 與第 3 胸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 1.5 寸。
  • 肺俞:平齊第 3 與第 4 胸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 1.5 寸。
  • 脾俞:平齊第 11 與第 12 胸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 1.5 寸。
  • 腎俞:平齊第 2 與第 3 腰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 1.5 寸。

而三伏貼的藥餅如何貼得好又不容易掉?陳俊良說明,民眾可事先以低頭準備姿勢,雙臂放鬆、肩胛骨打開;操作前,先將背部汗擦乾,貼敷時,順著人體曲線敷貼,就不容易掉落。

「三伏貼」那些人不適合

陳俊良表示,三伏貼非健保給付項目,掛號看診方式依各醫療院所公告為準,看診流程需要經由專業的中醫師診察後再進行敷貼治療,請在使用三伏貼前,諮詢專業醫師並留意相關注意事項,以確保治療的安全和有效性。

莊照宇強調,倘若病人屬熱證體質,則不建議使用;此外,當下感冒、急性感染及皮膚過敏等病人,為避免發炎反應加重,也不建議使用,可擇日再評估;懷孕婦女與 1 歲以下幼童,因為體質性質易化熱上火,這 2 類族群也不建議。

三伏貼之禁忌症:

  • 孕婦及 1 歲以下幼兒
  • 嚴重藥物過敏
  • 皮膚容易過敏,易起水泡及蟹足腫體質,或貼敷處附近有傷口者
  • 感冒、發燒及喉嚨發炎
  • 中醫證型屬陰虛火旺或實熱者

「三伏貼」貼敷注意事項

三伏貼過程中可能會感到皮膚燒灼和搔癢感,貼藥處會出現灼熱和紅潤現象,是正常反應。若無不適,成人通常可在 30 分鐘至 4 小時後可自行除去藥物,孩童則需在 30 分鐘至 2 小時後取下。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總醫師廖于寧提醒,請根據個人對於灼痛感的耐受度進行調整,若出現難以忍受的灼熱、刺痛或搔癢感,應提前取下藥布和藥物,切勿擠壓貼藥處或過長時間貼藥。

若皮膚出現嚴重過敏或水泡,應立即停止敷貼,注意保護好創面,並塗抹紫雲膏。若水泡較大,請避免抓破或碰水而造成感染,可先塗抹優碘後用消毒紗布覆蓋保護。若有任何疑慮,請回診請醫療人員協助處理。

莊照宇指出,當日回家建議不要洗冷水澡,期間也不要飲食冰飲、生冷瓜果等,以避免寒邪入內,抵銷原本施予的陽氣補充。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不建議燥熱食物,避免辛辣、油膩等食物,以免出現上火症狀。

詹永照表示,「防未病治已病」、「內外合治」的全方位治療,一直是中醫的強項。面對過敏、面對疫情,在進入暑熱三伏天的節氣裡,請把握「三伏契機」,提升免疫力,打造自己的健康防護罩。

諮詢專家: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詹永兆中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主任 龔彥穎中醫師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 莊照宇中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陳俊良中醫師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林亞萱中醫師台北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 張文馨中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中醫即生活,生活即中醫!「三伏貼教母」莊雅惠投身中醫 40 年 中醫生活化的最佳實踐者
三伏貼雖好 奇美中醫師提醒:這3種人不能用
三伏貼真的有效!研究證明:連用3年可治療 80% 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