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老化速度越來越快,過往社會大眾總保持著負面角度面對此議題,但現今民眾開始打破高齡既有的價值觀,根據遠見所進行的迎向超高齡社會調查,台灣對「老」的定義正在翻轉,四成的民眾認為至少要超過 70 歲才算是老年人,且越年長的長輩不認為自己老,尤其 60 歲的族群當中有 10% 認為超過 80 歲才算是高齡。
台灣百歲人瑞就有5076名
「超高齡」社會將面臨許多挑戰,怎麼讓長者能快樂地健康慢老,不單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家庭都將會面臨到的問題,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提到出數據:「未來不只 65 歲長者多,去年台灣就有超過 5076 位百歲人瑞,其中女性較多阿嬤就佔了 2996 位。因此照服員的需求也明顯提高,2016 年時照服員僅有 2 萬人,現在已經來到 9 萬人。」
面對人口結構的改變,「高年級世代」的結構模式也正在反轉改變,但面對更長壽的人生不單單只是求學、工作、退休,英國研究長壽專家史考特(Andrew J.Scott)教授,他舉自己為例:「我雖然現在已經 58 歲,但跟以前 58 歲的人很不同,也為現在我們可以年輕更久,可以工作得更長時間。」
高齡長者重新定義人生!退休後仍可回職場
上個世紀總是以「教育、工作、退休」為人生的三個階段,史考特呼籲:「現在是轉為多階段的人生,應在人生不同階段提高技能、改善人際關係、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始終保持開放的人生態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網路、走出自己舒適圈,若能處理模糊不確定環境,這就是對應人生轉變的關鍵。」
史考特提出的核心價值也符合遠見進行的網路問卷調查,在 1200 份的問卷當中,竟然高達八成的民眾考慮退休之後再重新返回職場,且三成民眾認為任何形式的回歸方式都可以接受,不論是兼職、彈性排班、外包、約聘、企業顧問、講師等形式。
偏偏中高齡者若想要回歸職場卻阻礙重重,八成的民感受到年齡差別待遇,似乎會被貼上標籤,既定印象長輩就會不熟悉科技產品、體力不濟無法長時間工作等等。史考特呼籲企業:「應善用年輕和年長者的的技能,組成年齡多元化的企業結構,年輕人有創意;高齡員工則有智慧與經驗。」
專家:百歲人生具備四大資產
但其實在調查中意外發現,長輩的科技力其實被低估,其實年長者也很黏社群,50 歲以上的族群其實有 9 成會使用 line、7 成會使用臉書、5 成會看 Youtube。
史考特認為在高齡社會趨勢來臨下,百歲人生應具備四種資產:
- 金融資產:老後財物佈局
- 生產性資產:工作技能、專業知識
- 活力資產:身心健康、人際關係
- 轉型資產:因應變局能力
此外,健康老化也很重要,避免晚年將大筆財力都用於治療疾病,台東縣已達到超高齡的縣市,台東縣長饒慶鈴表示:「發現長者都會慢性病一個接著一個出現,所以預防性醫學更為重要,跟生活型態、飲食、運動讓長者維持在亞健康狀態,盡量延遲進入醫院的時間。」
加上台灣的風俗民情,「在宅老化」仍是主流,超過六成長者要住在自己家,顯然不願意與既有的人際社會分開,在宅老化的需求和意願都提高,至於青銀混居、銀髮住宅、跟子女同住等仍各有一定的族群。以台東的經驗來說,台東獨居長者超過 9 千位,平均每 4 位長者就有一位獨居,比例是全台最高。饒慶鈴坦言:「台東縣建立獨居老人的資料庫,安排送餐服務、個管師定期探訪打造關懷服務。」
史考特強調:「每個人都要培養長壽素養,充分覺察長壽已是趨勢,尤其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活得更久,透過全方位的準備,不止活得久還要活得好。」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史丹佛醫學教授教你長壽之道:遺傳只佔30%!「孤僻」是百病源頭
45+ 熟齡保養,體力越顧越差?三餐正常吃,這些營養素還是缺很大!
日本人全球最長壽是「吃出來」的!9.2萬人研究:七類食物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