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一高一低問題多!脊椎側彎怎麼看?如何矯正「截彎取直」?

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如果有肩膀一高一低、體型左右不對稱等狀態,要小心是否有脊椎側彎,把握黃金時間追蹤和治療,萬一彎曲角度惡化,需考慮手術治療。

林太太 12 歲的女兒在學校上游泳課時,被同學發現右肩比左肩高,做暖身運動時身體前彎,背部也有一邊高一邊低的情況,女兒回家後跟媽媽說,林太太才發現女兒的軀幹真的不太對稱,就醫照X光後確診是脊椎側彎。醫師建議先穿矯正型背架治療,並持續追蹤,萬一彎曲角度惡化,需考慮手術治療。

要了解是否有脊椎側彎,主要靠正面站立全脊椎X光檢查。如果彎曲的角度大於 10 度,臨床上就稱為「脊椎側彎」。

不過不是所有的脊椎側彎都需要治療或接受手術,一般來說,脊椎彎曲角度小於 25 度並不需要治療,但如果尚未成年、骨骼尚未發育成熟,就需密切追蹤。

(圖片提供 / 好健康雜誌)

脊椎側彎的類型

脊椎側彎可依患者的年齡及成因分,為以下幾類:

1. 退化型脊椎側彎
主要發生在 50 至 60 歲以後,年紀大椎間盤退化是主要原因。但與骨質疏鬆症不見得有關,骨質疏鬆不會直接造成脊椎側彎,但如果骨質疏鬆嚴重到引起椎體骨折、脊椎塌陷、左右不對稱,脊椎彎曲的角度就可能出現變化。

2. 早發型脊椎側彎
指 10 歲前就發生,因發育不完整、椎體分離或形成不全而造成的脊椎側彎,通常合併有身體上其他系統先天方面的問題。另有神經肌肉型脊椎側彎,患者因神經肌肉纖維瘤或腦性麻痺,神經肌肉控制不佳,容易出現早發型脊椎側彎。

這類患者通常在出現脊椎側彎前就先出現其他狀況,如發育較慢、較晚開始走路,或有心臟、呼吸方面的問題。因為距離生長結束期還有一段時間、變化大,治療早發型脊椎側彎時必須兼顧骨骼發育,需考慮的治療策略較為複雜。

(圖片提供 / 好健康雜誌)

3. 青少年型非特異性脊椎側彎
最常見,多在 10 歲後生長發育最快速的時期出現,女生較多,女男比例約 2:1~3:1,盛行率約 2~3 %。此類型的病人每節脊椎的發育都很完整,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在生長發育快速階段,脊椎前後左右的生長板生長速度不同,會往生長較慢的一側彎過去,同時發生椎體旋轉,原因不明。有些研究指有家族遺傳傾向,從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研究也發現,如果雙胞胎之一有脊椎側彎,另一人也有的機率較高,顯示可能與基因有關,但目前還無法確認是哪個特定基因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脊椎側彎不只是正面看起來彎曲,還會立體旋轉,是三度空間的變化,這也可以用來協助判斷 60 歲以上的脊椎側彎,究竟是青少年時的脊椎側彎遺留下來,還是年長後發生的退化型,因為退化型脊椎側彎的旋轉角度通常不會太大。

4. 外傷引起
外力(如車禍)導致脊椎骨位移或骨折,也可能造成脊椎側彎。

(圖片提供 / 好健康雜誌)

青少年型非特異性脊椎側彎的治療時機

針對最常見的青少年型非特異性脊椎側彎,是否需要治療兩大關鍵:彎曲角度及骨骼成熟度。如果需要治療,建議把握時間,最好不要拖到太嚴重才處理。

1. 彎曲角度小於25度
如果患者已成年、骨骼發育完成,通常不會再惡化,所以多半不需要治療;但如果未成年,骨骼還在發育,彎曲角度可能持續有變化,會建議密切追蹤,每3~6個月照一次脊椎X光。

2. 彎曲角度在25~40度之間
如果尚未成年,這個角度是關鍵治療期,務必把握時間治療。此階段的治療方式主要是穿矯正型背架。大規模醫學實證研究支持穿矯正型背架對控制脊椎側彎的效果,每天穿愈久(建議穿23小時),矯正效果愈好,尤其在生長發育快速的階段。然而台灣天氣濕熱,長時間穿背架對病人來說是非常嚴酷的考驗。

矯正型背架會依患者的側彎角度個別設計,用3點式壓迫的方式矯正側彎。青少年發育快速,可能隔一段時間就需調整背架。

穿矯正型背架的目的是延緩側彎,避免持續惡化,但角度仍然有可能繼續緩慢增加,少數病人的彎曲程度會有些許減少。

至於背架要穿到幾歲,要看骨骼何時成熟,一般約16~18歲,當骨骼成熟,側彎角度已穩定,就可考慮不再穿背架。

成年人的骨骼發育已定型,不需穿背架也不致惡化。如果在意外觀,可藉由物理治療或運動治療訓練控制肌肉,雖然無法改善脊椎彎曲的角度,但外觀會看起來比較平衡、美觀。

3. 彎曲角度大於45度(有些研究建議50度)
不管是否成年,都建議手術,因為會影響心肺功能,需盡一切努力把角度控制在50度內。對骨骼尚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如果彎曲角度已大於45度,持續彎曲的機率幾乎是100%,且角度愈大,手術難度及風險愈高。如果在角度較小時就接受手術,風險較低,矯正率高,甚至可以減少脊椎固定節數,可以保留較多正常脊椎,將來不影響靈活度。

在台灣早年常看到脊椎彎曲角度大於90度,甚至100度的患者, 現在由於衛生教育及脊椎側彎篩檢普及,民眾的健康知識也比較充足,已很少看到拖到如此嚴重才來就醫的病人。但還是有病人診斷出脊椎側彎後,不願穿背架,也害怕開刀,未就醫追蹤,3、4年後彎曲更嚴重才來,角度已80、90度,此時手術效果較差,手術風險也較高。

手術需在脊椎穩定與靈活度間求取平衡

矯正脊椎側彎的手術稱為「鋼釘固定矯正融合手術」,也就是在需要矯正的地方,用鋼釘(椎弓釘)把脊椎矯正到目標角度,再於脊椎固定節段執行融合手術。此一手術範圍較大,比較難用微創方式,但目前有新的工具及醫材,可讓傷口小一點、減少對肌肉的破壞。

所謂的融合(fusion),意思是把原本會動的脊椎融合在一起。鋼釘固定的地方需要讓它穩定下來,否則鋼釘有可能會鬆脫,通常會以骨移植的方式達到所謂的融合。

脊椎側彎的手術必須固定幾節脊椎,等於犧牲部分柔軟度及靈活度,換取穩定度。目前的趨勢是,在阻止繼續側彎及達到可接受的矯正程度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固定的節數,尤其腰椎如果可以少固定幾節愈好,因為人的活動主要靠腰椎的靈活度,胸椎固定則較不影響正常活動。

醫師在術前會與病人共同討論、決定,比如病人能不能接受固定脊椎節數少一點、矯正率約6成,保留靈活度及生活功能,但風險是萬一繼續惡化,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至於需不需要做矯正截骨手術?兒童、青少年的骨骼柔軟,通常不需截骨就可旋轉脊椎,但成年人、老人家骨骼硬,可能需先截骨再矯正,手術時間較長、風險較高,矯正率也可能打折扣。因此還是提醒患者,若彎曲角度已大到有手術必要,應把握時間盡早治療。

手術前脊椎側彎達 58 度,手術後矯正至 18 度。(圖片提供 / 胡名孝醫師)

手術中搭配神經監測系統大幅提高安全性

早年偶有脊椎手術後下半身癱瘓的病例,大部分原因是脊椎內包覆的神經無法承受太大的旋轉,造成神經短暫缺血壞死,所以醫師通常也無法預見此一狀況,往往是病人醒轉後發現下半身動不了才知道。

現在手術已有大幅進步,為避免上述術中神經損傷的情況發生,會在病人身上配置即時運動及感覺神經監測系統,即時監控病人脊髓神經狀況,醫師在旋轉脊椎時,一旦發現監測訊號有異,可以立刻調整。如果有必要,在手術中也可能請麻醉醫師調低麻醉藥,將病人喚醒請其動動手腳,來確保神經正常,這些措施讓脊椎側彎乃至其他脊椎手術的安全性大幅增加。

手術不追求脊椎彎曲零度需考量手術風險

手術矯正脊椎彎曲度數的平均矯正率約65~70%,亦即假設原來彎曲50度,動完手術約剩15度,脊椎可維持在這樣的角度不再彎曲,也可兼顧體型平衡,肩膀、骨盆不至於一高一低。

手術不會將脊椎矯正到完全直的狀態(零度),因為必須兼顧病人安全及軀幹平衡。尤其如果病人的骨骼已經成熟,手術時脊椎會需要做大角度的旋轉,如果矯正的角度太大,包覆在脊椎內的神經不見得承受得了,有可能在旋轉過程中短暫缺血、壞死,增加癱瘓的風險。所以手術並非矯正率愈高愈好,一般而言,達到70%左右就算是成功的手術了。

Q :嚴重的脊椎側彎不治療會怎樣?
A: 嚴重的脊椎側彎不只影響外觀,也可能影響其他器官的健康。因為脊椎側彎是脊椎3D立體旋轉,如果是胸椎部位大角度的側彎,會帶著整個胸廓旋轉,可能壓迫到心肺,導致肺部的有效容量變小,患者很容易喘。患者做肺功能檢查,也會發現肺功能較差。因此大於50度的脊椎側彎,不管是否已成年,建議都應考慮手術治療,避免進一步惡化到影響心肺功能。
Q :書包太重或姿勢不良會導致青少年脊椎側彎嗎?
A: 家長常擔心是不是因為書包太重,或背包老是揹在肩膀同一邊,才讓孩子脊椎側彎?依照現有證據,青少年型非特異性脊椎側彎發生的原因不明,跟書包過重或揹同側無直接關係,也跟駝背、翹腳等姿勢問題無關。不過不管是否有脊椎側彎,保持正確坐姿、使用輕量書包、書包不要固定揹同側、注意雙肩平衡等,還是有助整體脊椎健康。

※ 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 58 期(諮詢專家: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胡名孝)

文/全民健康基金會 編輯/賴以玲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青少年成長期最容易出現「脊椎側彎」!在黃金矯正期有機會痊癒嗎?
這4種習慣讓你「脊椎側彎」上身!簡易自我檢測一彎便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