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處暑約落在 8 月 23 日前後。「處」有終止的意含,「處暑」表示暑氣到此退去,天氣即將轉涼。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此時距離天氣轉涼還有段時間,中醫師提醒,在夏秋之交的多變天氣裡,生活作息也需跟著天氣滾動式調整。
中醫師周亞錚指出,俗諺有云:「土暑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 18 日而始涼。」顯示處暑時節天氣多變,想要養生應從日常開始,隨時配合調整,方能保健康。
原則 1 吃酸不吃辣
中醫師陳潮宗提到,肺主秋季,從中醫五行生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所以秋天對肝病不利。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
但《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酸味食物雖然可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作用,但也不可過量。因為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容易刺激胃部,發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有消化系統疾病者,應少吃或不吃。
原則 2 吃果不吃瓜
陳潮宗表示,俗諺說:「秋瓜壞肚」,美味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有些果類卻可以多吃,例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對抗秋燥有一套;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不妨多吃。
原則 3 飲食清潤不辛辣
周亞錚指出,秋天空氣乾燥,容易出現咽乾、乾咳等症狀,這是因為燥邪傷肺所致。飲食應以清潤為主,可多吃如白木耳、梨子、蜂蜜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等,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症狀。
原則 4 吃熱不吃涼
陳潮宗表示,此時天氣變化多端,也許中午還艷陽高照、傍晚便涼爽微寒,所以要多注意保暖。穿著要保暖,飲食方面也要多吃溫熱食物,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
原則 5 適時祛除濕氣
周亞錚提醒,此時暑氣未去,若伴有颱風、秋老虎的出現,濕熱兼夾的環境容易影響健康。宜適當祛除體內多餘濕氣,可以酌量攝取祛濕食材,例如,紅豆、薏苡仁等。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明天是「處暑」,日夜溫差大易感冒!中醫師建議每天按 4 穴位平衡免疫不生病
「處暑」養生!中醫師說:慎防秋燥、秋涼,應著重 3 臟腑的調理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