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保健食品降血脂?掌握「1 不 3 要」原則服藥控制才是上策

迎戰高血脂威脅,國人應掌握「1 不 3 要」原則:不等心血管事件發生才治療、醫病於發病之前,所以要規律檢測、及早就醫以及穩定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 111 年死因統計結果,國內十大死因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這 4 種疾病直接或間接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從 106 至 109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也發現,台灣 18 歲以上成年人,每 4 人就有 1 人罹患高血脂,而造成血管阻塞的主因之一,便是高血脂以及其延伸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

不控制血脂動脈粥狀硬化風險增 3 倍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勳表示,許多中壯年族群存在「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長輩才會有的疾病」的迷思,但事實上絕非如此。檢視各年齡層的心臟疾病死亡比例,更發現驚人的結果,25 至 64 歲的青壯年、中壯年族群,其死亡比例竟與 65 歲以上長輩激似、僅相差 3% 左右。因此,及早控制高血脂,可說是全體國人的重要健康議題。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暨成大醫院內科部部主任劉秉彥指出,高血脂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為健康民眾的 3 倍,而主要原因就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過多。低密度脂蛋白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丟在血管壁上,隨著「垃圾」越來越多,血管便會變得越來越狹窄。

一圖攻略常見血脂指標

高血脂診斷率僅 52%,僅半數國人知道自己罹病

黃柏勳指出,每年定期篩檢、了解自身血脂數值是血脂控制最關鍵的第一步。然而,台灣高血脂診斷率僅有 52%、僅半數民眾知道自己罹病,對比同為三高的糖尿病與高血壓,前者診斷率高達 77%、後者也有 63%。放眼亞洲地區,更是遠低於日本的 80%、韓國的 63%。在血脂控制想要贏日、韓,國人仍需努力。

劉秉彥進一步說明,了解血脂數值後,也應積極檢視自身是否血脂超標。惟高血脂不像糖尿病一樣,有固定的控制標準,每個風險族群對應的標準略有不同,簡而言之就是心血管事件風險越高,壞膽固醇就要越低。

國人應該依 2022 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建議,一般民眾應控制於 130 mg/dL 以下;糖尿病、腎臟病病人應控制於 100 mg/dL 以下;若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甚至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應分別控制於 70 mg/dL 和 55 mg/dL 以下。建議民眾,每年追蹤自身血脂數值,並依據醫師建議控制自身血脂。

3 分鐘破除降血脂迷思

基因和飲食都是病因,定期服藥控制很重要

劉秉彥指出,許多長輩會誤以為服藥對身體健康不好,用保健食品降血脂即可。事實上,約 7 成 5 的膽固醇問題是源於基因影響,僅有 2 成 5 與飲食有關,保健食品對控制血脂的成效有限,若誤信偏方,還可能導致肝功能變差,健康、經濟都受全面衝擊。

若擔心服藥副作用,建議病人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副作用管理有望減輕不適感。此外,壞膽固醇控制達標後,也不應自行停藥,唯有長期服藥控制壞膽固醇,才能穩定發揮藥效,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勳成大醫院內科部部主任劉秉彥

延伸閱讀
年輕瘦子也可能高血脂!什麼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身體4個異常症狀與現象,可能是高血脂症找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