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過去的自己相比,發現自己變得漫不經心、眼神渙散,做起事來丟三忘四、總是要旁人提醒,或是上班族專長的能力在一段時間內「功力大減」,且年齡越大生活處理能力變得越不得心應手,小心這些都可能與失智症有關,千萬不要輕忽。
根據全球失智症疾病統計,65 歲以上人口中,平均每 20 人中就有 1 人罹患失智症,90 歲以上長者,每 5 人中有 2 人罹患失智症。而且台灣將於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的罹病人數也在持續攀升,不得不更加關注失智症議題。
延緩惡化程度拉長平穩期為首要目標
由於失智症屬於一種長期認知行為功能退化的腦部疾病,照顧者的身心耗損與照顧技巧更是需要重視的課題。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老化過程是緩慢而漸進的,提醒民眾應時時關心家中長者的生活起居與行為表現,一旦發現異狀,應該尋求醫療群的支援與協助,延緩失智惡化的程度,「讓家人認識你,全家才會更和樂。」
一旦家人因失智而遺忘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時,照顧者的壓力會更大,也建議照顧者要適時尋求共照網的協助,找到身心紓壓的方式。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老人精神科主任林承儒表示,由於現今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治療藥物,能夠做的都是早發現早介入,延緩惡化速度,期待拉長平穩期,減少病程進展到中度失智時伴隨的失能問題。
林承儒指出,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極端現象,背後所反映的是未來除了在醫療之外,家庭照顧的人力與支持度會是非常隱憂的問題,特別是照顧失智症是一段非常漫長辛苦的過程,以往失智症平均壽命為 7 至 8 年,目前 10 年、甚至照顧品質良好的病人,存活 20 年的個案也不少,為避免讓照顧者的壓力更加沈重,社區關懷據點也十分重視家屬團體,藉由分享照顧歷程與技巧,試圖緩解照顧者龐大的身心壓力。
「跟以前的自己相比」是早期自我觀察指標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莊奕晨也提醒,不是每個粗枝大葉的人都是早期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最好的早期自我觀察指標是「跟以前的自己相比」。如果年紀越大變得越健忘、恍神、簡單的事也做不好、語言表達能力不佳、時間與方向感變差等,都是早期失智症的重要指標,提醒應至精神科或神經科尋求專業診斷。
目前馬偕紀念醫院結合永樂教會樂智學園、永和耕莘醫院朱崙老人住宅萃智學堂、新康居家職能治療所(中山站)以及台北市中山老宅等共照體系,持續以提供病人社交認知維持與社會功能協助等方式,為失智患者提供友善支持系統。精神醫學部特別設立臉書粉絲團,只要在臉書搜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有最新且最實用的失智症相關資訊,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65 歲以上老人每 13 人就有 1 位失智者!經常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嗎?老化和失智有什麼不同?失智症成因、症狀與危險因子一次看
家人疑似失智症該看哪一科?失智症可以自我檢查嗎?失智症有哪些檢查、藥物和治療方法?常見診療問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