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藥、肌肉鬆弛劑別再開車上路!「藥駕」危害每年奪三百條人命

經過多年的宣導下,民眾深知酒駕的危害性,但不單單只有酒精,其實「藥物」也可能同樣會影響駕駛人精神造成交通事故,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金舜理事長提到:「像是高血壓藥物會頭暈、抗組織胺會嗜睡、使用部分眼藥水會造成眼睛模糊,民眾使用藥物後要開車建議先諮詢社區藥局的藥師。」

3 成 5 駕駛每週使用至少一種危險駕駛藥物

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就有三千人,其中使用藥物開車的比例達到三百人佔百分之十,而且台灣有在使用慢性病藥物的族群高達六百萬人,《趨勢民意調查》發現多達 3 成 5 的駕駛,幾乎每週都會服用至少 1 種可能造成危險駕駛的藥物,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

近年也發生過幾例嚴重藥駕事件,高雄男子長期受失眠所苦,日前睡前忘記服用安眠藥,竟在上班開車出門前「補吃」,結果上路後突然睡著、直接衝撞並輾斃正在停等紅燈的無辜女騎士,這都是危險「藥駕」造成的傷害。

駕駛最常使用藥物前三名:血糖藥、安眠藥、肌肉鬆弛劑

歐洲國家早就落實藥駕觀念,法國衛生部十多年前就訂定藥物分級,並且要求藥廠於產品外盒上清楚標示,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表示:「不是只有酒包括藥物也會影響中樞神經判斷,所以部分用藥開車上路很危險,如何正確使用藥物是很重要。」

這樣的觀念近年在社區中推廣,同時也抓出最需要落實的對象與族群,台北市聯合醫院藥劑部鮑俊蓓主任分析:「交通運輸中比較需要關注的族群,主要是男性較長有駕駛的需求,其實以 40-60 歲為大宗,根據問卷調查駕駛有使用的藥物,其中六成沒有使用藥物,三成最常見使用藥物的前三名,分別是降血糖藥物、安眠藥、肌肉鬆弛劑。」

快看藥袋!藥物安全分成四等級

到底有哪些可能會影響到交通安全的藥物?藥師提醒,像是特定的抗憂鬱劑、鎮定安眠藥物、及藥品使用劑量與行車事故有顯著的關聯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交通安全藥物分級制訂宣導,將藥品分成四級:

0 級無風險:不影響駕駛安全

1 級請小心:駕駛前需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

  • 降血壓藥物: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倦怠、肌肉無力
  • 止痛藥:頭昏眼花、疲勞
  • 止咳藥水(可待因):焦慮、神經質、易怒
  • 止咳感冒藥:嗜睡、頭暈、手腳無力、注意力不集中

2 級應非常小心:駕駛需下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 抗憂鬱劑:嗜睡、焦慮、幻覺、意識模糊
  • 麻醉劑:感覺及運動障礙
  • 解痙藥:視覺調節和行為障礙
  • 部分特定降血壓藥物:疲倦、冒冷汗、頭暈

3 級危險:服用此藥物時勿駕車

  • 部分特定抗精神病藥物:嗜睡、視力模糊、頭痛、暈眩
  • 安眠藥:嗜睡
  • 部分抗焦慮藥物:嗜睡、困倦
  • 散瞳劑:視力模糊、畏光
  • 部分肌肉鬆弛劑:嗜睡、頭暈、手腳無力

長年在社區藥局工作的曾光洵藥師表示:「藥品使用年紀除了逐年下降,使用藥品不在是退休老人,很多都還在工作、延續工作的長者,用藥的狀況很普遍。」但藥駕的觀念並未在民眾心中建立,而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不少無辜民眾因為藥駕而損失生命。 

另外,除了用藥的狀況外,針對不同的族群也有不同的提醒,尤其是職業駕駛最好預先做好行駛規劃,避免在自己離疲勞時間駕車,連續駕車時間也不應超過十小時,連續駕車四小時就要休息半小時。

再來高齡長者可能因為體能退化、退化疾病開始影響駕駛表現,若開始使用藥物控制、鎮定安眠藥、抗憂鬱藥物時也要向藥師諮詢是否能安全駕駛。雖然目前並沒這法律上明確規範特定藥物不能駕駛,但民眾要有概念服藥物後影響自身判斷力,不妨用藥後可搭乘大眾運輸,避免藥物帶來的隱性傷害。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一般感冒吃克流感有效嗎?小心這些副作用更傷身!
打嗝打不停怎麼辦?小心類固醇藥物、安眠藥可能誘發打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