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人們除了會髮蒼蒼、齒牙動搖,更會視茫茫。根據統計,有視力障礙的長者中,每 4 人就有 1 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 10 位長輩中約有 1 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顯示黃斑部病變對於長者的視力健康影響深遠。
視力受損與失明的衝擊,不只會影響患者,對於社會與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負擔,舉例而言,光是 110 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開銷就上看 181 億元。不過,多數人都以為黃斑部病變是正常老化而疏於治療重要性。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部長黃奕修表示,黃斑部病變如果沒有治療,視力可能會隨著病程發展而受損或喪失,不可不慎!然而臨床發現,逾半數患者在治療 2 年後停止療程,若無持續回診可能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
黃斑部病變常見 2 類型
他進一步說明,黃斑部病變可依據其致病原因分為多種,常見類型包括: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前者的發病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後者則是好發於糖尿病患者。
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患者因脈絡膜中的血管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所以水分、血液容易從細胞間的縫隙漏出,造成水腫、出血。隨著病程發展,視覺將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
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是因為糖尿病併發的眼部疾病,是目前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不健全的視網膜血管滲漏所造成,可能在任何時期造成視網膜病變,發生不可逆的視力影響。
黃斑部病變治療 2 迷思
迷思 1 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不需要治療。
黃奕修表示,不治療的患者視力有受損風險!研究指出,對於消極治療的患者而言,56% 患者不認為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且儘管超過 4 個月沒有回診追蹤、治療,仍有 71% 患者對自身的病況保持著正面態度,並不擔心視力受損,甚至認為病況會自然好轉。
積極治療的患者,80% 患者重視黃斑部病變的衝擊,且儘管穩定治療,仍有 33% 患者感到擔心。相互對比之下,便可以察覺消極治療的患者明顯輕視疾病的威脅,對於中斷治療的影響也過度樂觀。但事實上,中斷治療可能導致療程功虧一簣,有一定的視力受損風險。
黃奕修提醒,黃斑部病變不是只有視線變得差一點、沒關係,若視野受到限制,不僅駕駛交通工具時容易有危險,可能連走樓梯都會踩空,閱讀、工作等也都會受到衝擊,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安全。
迷思 2 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
黃奕修提到,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常有患者等不到成果就放棄。研究顯示,消極治療的患者 57% 不確定其治療成效好壞與否。這樣的結果呼應了眾多醫師的臨床經驗,治療成效是否讓患者有感,是影響續治療穩定度的關鍵點。
然而,眼內注射為長期治療過程,有高機率幫助患者避免視力受損,部分患者也可提升視力。但治療成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在對治療有高度期待之下,患者容易主觀判定治療無效而放棄治療。
黃斑部病變治療 3 改變
黃奕修強調,透過 3 個改變契機,有望提升患者治療穩定度。
改變 1 邀請伴侶與家人加入照護行列
伴侶、家人用愛相伴,鼓勵患者定期回診治療。鼓勵大家主動關心家中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長輩,並與醫師一同督促患者穩定回診治療,藉由提供足夠的支持與提醒,提升其治療積極度,未來也能避免疾病延伸的治療與照護成本成為重擔。
改變 2 減少回診次數
隨著年紀的增長,不只是黃斑部病變來敲門,許多患者也陸續確診慢性病。研究分析,高達 62% 黃斑部病變患者同時罹患其他慢性病,為了維持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每 1 次的回診治療,需花費 6.5 小時,幾乎等於工作時數。也因此,降低回診治療次數,也是減輕治療障礙一大重點。
改變 3 減少眼內注射頻率
目前已有新一代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可同時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並且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待治療穩定後,更可依據治療反應減少注射次數,有望將治療頻率延長至每 4 個月一次,減輕患者與照護者回診次數與負擔。
黃奕修提醒,家中有長輩者,在世界視覺日前夕,與長輩一起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用 30 秒快速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病變風險。當視線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時,就要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
若確診後也別緊張,臨床上已有多元的治療選擇可使用。他更呼籲,若患者對治療有任何想法,可以主動告知主治醫師,切莫因為自行停藥,導致病程惡化或治療功虧一簣。
文 / 黃慧玫、圖 / 林欣儀
延伸閱讀:
黃斑部病變了該怎麼辦?眼科專家盤點治療與預防之道
黃斑部病變並非老年人專利!情緒、壓力、緊盯3C讓青壯年出現視覺扭曲
眼前視力變這樣要當心!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症狀、治療一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