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雅雯巴金森氏症病情惡化!出現「眼顫」彷如失明,醫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

詹雅雯罹巴金森氏症,病情惡化出現「眼顫」!醫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

56 歲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 2 年前罹患巴金森氏症(又稱帕金森氏症、巴金森病),赴醫檢查發現左腦已中度萎縮。近日她接受採訪時坦言,已停藥放棄治療,選擇斷食善終,讓不少歌迷為之心疼。

詹雅雯表示,因為本身對藥物過敏,長年服用巴金森氏症藥物治療,讓她出現斷片、嘔吐、食不下嚥等副作用,被折磨到苦不堪言,更因此持續消瘦。在身心俱疲之下,決定不在勉強自己繼續掙扎靠藥物生活。

然而半個多月前,詹雅雯突然發現眼睛看不到,「一剎那畫面抖動,不能聚焦,彷彿失明一般。」當下以為是腦部的 2 根支架發生問題,急忙就醫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巴金森氏症的典型惡化症狀「眼顫」。

詹雅雯說:「不吃藥,壽命可能會變短,但是我是快樂的,對我來講不是壞事。」但她強調自己仍會回診,只是不想再勉強自己服藥度日,更不希望生活每分每秒都因為藥物而呈現病懨懨狀態。

巴金森氏症不治療恐失能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方大瑋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式中樞神經退化疾病,成因是大腦基底核中的黑質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稱為多巴胺,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與否將影響動作順暢程度。

當黑質細胞退化或死亡,多巴胺濃度低於正常人的 80%,就會產生各種活動障礙。巴金森氏症目前無法根治,但是透過早期藥物為主、運動或復健為輔的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延長病患可自主活動能力時間。

注意 4 動作症狀快就醫

因此,早期發現症狀並就醫接受評估與治療,是相當重要的。方大瑋建議,當有以下 4 項典型運動症狀就應小心,盡快尋求專科醫師診療。

症狀1 運動變得遲緩

方大瑋表示,患者常呈現面無表情的撲克臉、眨眼頻率變低,其它還包含了聲音變小、語調變平淡、容易流口水、吃飯速度變慢、寫字變小、走路小碎步、雙手擺動減少等。

隨著病程進展,如無適當的治療介入,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動作都會因為變慢而導致困難,如刷牙、梳頭、扣鈕扣、化妝、演奏樂器、開車時腳無法控制好油門與煞車等。

症狀2 肌肉關節變僵直

方大瑋指出,肌肉和關節變得僵直,嚴重時會影響肢體角度。簡易的檢查方法,是讓病患做被動的關節旋轉或伸張運動時,能感受到肌肉張力在各個方向均等的增加,猶如「齒輪」般非連續性阻力。

此外,當肢體從事隨意主動運動時,另一肢體被動運動時的僵硬程度可能增加,也是典型特徵之一。

症狀3 姿勢不穩容易跌倒

方大瑋提到,日常生活上,有時可以觀察到病患在由站姿試圖坐下時跌坐在椅子上,或是走路走得越來越快,試圖將腳向前移動到彎曲身體的重心下方,並因此跌倒。

檢查時,會站在患者身後,突然用力向後拉動肩膀,正常人只需 2 步即可恢復平衡,但巴金森氏症患者可能需要更多踉蹌步伐,以維持平衡姿勢,甚至向後跌倒,因此檢查時一定要注意緩衝空間,以及防跌措施。

症狀4 靜止性震顫

進行搓藥丸或數鈔票般的動作時,可能會出現左右手不對稱,或下巴的顫抖。活動時症狀可能暫時消失,但固定姿勢一陣子後會再次出現,當走路或有壓力時,可能讓顫抖症狀更明顯。

方大瑋強調,動作遲緩是巴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核心症狀,其它為肌肉僵硬、靜止性顫抖、姿勢不穩定等。在診斷巴金森氏症要件上,必須要有運動遲緩症加上至少另 1 項運動症狀,才能達到診斷標準。

他提醒,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無特異性,不容易察覺,易與其他疾病搞混。建議若有上述動作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評估,別因為找不出病因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諮詢專家: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方大瑋

文 / 黃慧玫、圖 / 林欣儀

延伸閱讀:
詹雅雯腦動脈瘤消失「免開腦」狂謝天! 醫解析治療 2 大重點:是臨床超少見奇蹟
七旬阿伯情緒不佳、失眠、手抖竟是巴金森病,靠接力用藥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