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罹癌後死亡率高!研究發現:患者壽命比一般人少 10 至 15 年

幻覺、被害妄想、覺得別都在針對自己等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病徵。但精神科醫師觀察,這群病人普遍病識感不足,延後了走入醫療院所的時機,如果身上有其他疾病,發現也往往是晚期。研究也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群,長達 10 至 15 年。

如果沒聽過思覺失調症,但也許有耳聞它的舊名,也就是「精神分裂症」。近年來精神分裂往往被污名化,覺得他人行為異常時,就可能順勢說出「你是不是精神分裂?」的字眼。社會污名化加深病人與照顧者對疾病的不了解,往往拖延多年才確診,也連帶影響其他身體疾病診斷和治療。

追蹤逾 10 萬名思覺失調患者,發現罹癌後死亡率較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指出,根據過去的文獻,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預期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群,平均壽命較一般人群少 10 至 15 年,而較低的預期壽命可以歸因於更高的身體疾病發生率。近期更是發現,思覺失調症的癌症風險不容忽視,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研究過程是透過納入全國健保研究資料庫資料,總共追蹤 107,489 位於 2000 年至 2019 年之間,被診斷出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團隊進一步採用台灣癌症登記檔及全國死亡檔的大數據,觀察其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資料,識別出 3,881 例初發癌症病例和 2,288 例癌症死亡病例。

研究結果顯示,在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族群中,與一般人口群相比,整體癌症發生率稍微較低,然而癌症死亡率卻較高。研究團隊還計算了癌症死亡率和癌症發生率的比率,得知在相同的癌症診斷數量下,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死亡數量卻比較高,且在各種癌症種類均有類似發現。

思覺失調症患者癌症死亡率高?醫推測 2 種可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總醫師鄭楚玄提到,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群在診斷癌症之後,死亡率卻比一般人群高,可能原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較晚被診斷出癌症,導致癌症診斷時已相對晚期,抑或是在診斷之後未能接受適當的癌症治療,因此死亡率較一般人群高。

鄭楚玄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總醫師

目前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有提供篩檢,因此也針對其進行分析,鄭楚玄補充,這 4 種癌症診斷後死亡率,思覺失調症患者及一般人群中的結果也有明顯差距。他推測可能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癌症篩檢率較低,但未來針對這方面仍需進一步研究。

未來需關心思覺失調患者癌症診斷率與治療

「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這句話不僅運用在癌症上,對於思覺失調症本身也是。郭千哲指出,發病後 5 年為疾病的黃金治療期,甚至若能在發病前 2 至 3 年就發現風險更好。通常病人在發病前,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焦慮、失眠或人格改變等前驅症狀。但如何發現這些症狀與思覺失調症有關,而非普通的憂鬱症或焦慮症,便仰賴於醫師的判斷與警覺。

郭千哲總結,這項研究能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癌症預防與治療,提供寶貴的參考,但仍需深入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診斷後死亡率較高的潛在原因。另外,也突顯精神病患在健康醫療體系存在相關潛在的問題,像是癌症篩檢資源使用可能存在不均的現象,需要社會各領域持續關注和改進。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總醫師鄭楚玄
參考文獻:Unfavorable cancer mortality-to-incidence ratio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Taiwan, 2000–2019

延伸閱讀
當心肺炎鏈球菌成「老人殺手」!長輩「這功能」退化,更容易感染或造成肺炎
國中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專家建議三方法,讓孩童從全榖雜糧中獲得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