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靠控糖已經不夠!腸泌素 GLP-1 太夯還能保護器官、降低併發症死亡

在胰島素出現以前,糖尿病是無藥可醫的絕症,僅能靠嚴格飲食控制,更開始數十年以控糖為主的治療目標,直到腸泌素 GLP-1 的出現,瘦瘦針席捲全球,不只控糖還能保護器官,全面改變糖尿病治療指引。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透過禁食跟瘦瘦針 30 天減少 9 公斤,也讓這項可用於糖尿病的藥物再次引起世界關注,這項藥物是腸泌素 GLP-1 不只能控糖,還有研究證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相關死亡風險。

糖尿病以控糖為目標遠遠不夠

北市聯醫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指出,罹患糖尿病等同於糖泡在身體,身體會有沉澱物、糖化產物導致全身器官發炎、併發症多,因此過去治療多以控糖、改善症狀、減少死亡風險為主。

根據研究,每降低 1 %的糖化血色素就能降低併發症,可降 37 %小血管併發症、 可降低 21% 相關死亡、可降 14 % 心肌梗塞,好處多多,所以醫師都會要求患者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 7 以下。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為 4 到 6.5 %之間,而目前的糖尿病臨床研究皆證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就可有效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北市聯醫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指出,罹患糖尿病會導致全身器官發炎、併發症多。記者謝承恩攝影

控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迷思

廖國盟指出,但後來研究發現過於積極控糖,造成低血糖反而讓死亡率增加,例如有一種藥叫做 Rosiglitazone,控糖效果優,用了好幾十年,但心肌梗塞、死亡風險也比較高。

雖然之後被平反了,但自 2008 年,美國 FDA 正視要求所有上市的降糖藥物應進行心血管結果試驗(CVOTs) 確保藥物安全性,例如腸泌素、排糖藥,開啟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的黃金時代。

按照規定,新藥與舊藥如果控糖效果相當,安全性不得更低,因此糖尿病治療也開始關注藥物副作用,如何避免低血糖、減少體重增加才是重點。

糖尿病治療也能「保護器官」

廖國盟指出,2018 年糖尿病治療進入到器官保護的時代,因此不只侷限在血糖或糖化血色素,而是包含血壓、脂質、膽固醇,並更加注意糖胖症帶來的威脅。

其中糖尿病跟肥胖皆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同時這兩種疾病者,死亡風險增 7 倍。如患者已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衰竭或慢性腎臟病,也建議優先將有器官保護實證的 GLP-1 跟 SGLT-2i 納入考量。

而近年 2023 年糖尿病治療就是去階層化,意味著心血管保護、降血糖、控糖、心血管疾病、體重控制都要同步管理,如果只有偏重一個是不可能的,例如拿瘦瘦針去減肥,但心血管都不顧,是不可能會好的。

圖、文/謝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