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歲以上注意 C 肝風險!感染無症狀、肝指數也正常,把握篩檢才能揪出病毒

台灣 C 型肝炎是僅次於 B 型肝炎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最主要原因。醫師提醒,C 肝沒辦法從身體狀況或日常健檢中發現,一定要檢驗 C 肝病毒的 RNA 才能揪出體內病毒量。尤其 1980 年代以前出生的民眾可能有罹患 C 肝的風險,一定要把握一生一次的免費篩檢的機會。

B 型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但其實過去也常見 C 型肝炎,其傳播方式都是體液(血液)傳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指出,「C 肝的可怕之處在於,病毒無法從身體狀況(有肝不適狀況通常是晚期)、肝指數中(高達 55% 感染者肝指數正常)發現。當病毒長期存在於體內,就可能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1980 年前出生,因「這原因」有 C 肝風險

由於 C 肝是經由體液傳染,因此現在的高危險群多藥物成癮者,或愛滋、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等患者。但余明隆提到,過去西南沿海地區 C 肝曾一度廣泛傳播,原因在於當時使用玻璃針管,而非一次性拋棄式,導致 1980 年代以前的民眾,只要針具器械沒有確實清潔,便有感染 C 肝的可能性。

雖然累積至今年 8 月止,曾經篩檢 C 肝(包括非成人健檢篩檢管道)的人數已超過 540 萬人,但余明隆仍提醒,年齡層介於 45-79 歲(原住民為 40-79 歲)的民眾,一定要終生 1 次接受 B、C 肝免費篩檢的機會,去任何醫療院所,只要說明自己有篩檢意願,就可抽血檢查。千萬別認為自己無症狀,就沒有任何風險,甚至輕忽 C 肝的影響,或認為感染也沒關係。

先篩檢再檢測病毒量,才能確定是否需要治療

不過 C 肝篩檢的目的,僅僅是檢驗民眾血液中是否存在抗體(anti-HCV),不代表需要治療。余明隆解釋,有 20-35% 的民眾,是因曾經感染 C 肝,但自行痊癒後而有抗體,但有另一部分是正在感染中,這群才是需要治療的病患,他們則需要從下一步的核酸檢測確定(HCV RNA)確定病毒量。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期待在 2030 年時,所有國家可診斷出 9 成以上的病人,並至少有 72% 慢性 C 肝病人有被治療,以降低 C 肝傳播風險與死亡率。只是台灣在治療率部分,離 WHO 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預計是希望 2025 年治療數可達到 23.7 萬人,扣除目前估計已治療的高風險族群約 19 萬人,預估再治療約 4.2 至 4.3 萬人,才可達到 WHO 的目標。

余明隆補充,C 肝病人可以免費使用 C 肝全口服新藥治療,只要服用 8 至 12 周即可消滅病毒,平均治療成功率達到 98.4%。台灣若想加快消除 C 肝的速度,擴大篩檢量、請病人趕快吃藥治療,避免再次傳播相當重要。而民眾大多一生只要篩檢一次就好,除非是藥物成癮者等高風險族群,才需要每年都追蹤一次 C 肝的 RNA。

篩檢、預防同步進行,刺青消毒要格外注意

最後國健署提醒,台灣每年都新增至少 1 萬人以上因肝癌或慢性肝病、肝硬化死亡,雖然死亡人數持續下降中,仍不可忽視它的威脅。在預防的方面,醫療院所已全面使用拋棄式針頭,但余明隆提醒,要注意任何經皮穿刺的行為,尤其近期年輕族群盛行的刺青活動,若消毒不確實也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

因余明隆建議,曾有過危險傳染途徑相關行為的民眾,建議不管年齡,都可以進行 C 肝的篩檢。如此才能揪出所有年齡層 C 肝的感染患者,加速達成 2025 年消除 C 肝的目標。

余明隆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

延伸閱讀
台灣更常見 B 型肝炎!寶寶可能一出生就是帶原者?醫點名:高病毒量孕婦需吃藥預防
不明原因兒童肝炎傳染途徑曝光?健康小孩也會得!預防靠一招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