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高齡化社會!從醫院走向社區的還有「這個」職業

過往病患或是長者有營養相關問題,必須到醫院找營養師諮詢,而隨著2024年1月3日「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的上路,各縣市已相繼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聘請營養師走入社區,擔負起社區民眾「恁的營養阮來顧」的重要任務。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3年統計,國人10大死因中有7項屬於慢性疾病,依序為癌症、心血管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這些疾病皆可以藉由健康飲食預防或是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從醫院轉入社區 為長者健康把關

也正因為如此,社區營養師扮演關鍵角色。吳昭軍說明,在「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尚未上路時,國健署從2018年開始就在全國各縣市成立43處「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聘請64位營養師走入社區提供各種在地化的營養服務。

2024年有法源依據之後,社區營養師人力從64人加倍擴充編至124人,希望未來能達到全國368鄉鎮市區皆有營養服務的目標。國健署希望未來每6 萬人口就有1位營養師,以全台2300萬人計需要390位營養師,加入社區營養推廣的行列。

在社區中導入營養服務更是建構健康促進工作的基石,吳昭軍強調,社區營養師穿梭在社區的每一處,帶給長輩無限的溫暖與營養知識。例如考量長輩牙口不好、咬不動食物等問題,推出質地調整飲食,並同步培訓種子師資、輔導共餐據點及餐飲業者,連結跨專業合作參與。

社區好夥伴 營養阮來顧

今(25)天舉辦的「全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成果展示活動」中,社區營養師分享案例,住在宜蘭縣的金發大哥因年事已高不再打獵,現在擔任文化健康站的班長,由於部落購買食材不易,主要仰賴當地菜車協助提供。

某次課程中,金發大哥提出問題:「我沒有豬肉,可以用山豬肉嗎?」營養師鼓勵他:「不論是水中遊的、地上跑的、天上飛的,只要是活的動物都有它的營養。」這句話彷彿打開了長輩們的心房,隨即開始分享各自獵物的故事,彼此互相激勵,也豐富了每餐供應的菜色。

住在雲林縣的美惠阿嬤已年屆80歲,她年輕時經常背負百斤竹筍,導致腰背和膝蓋受損,也歷經小中風和多次手術。營養師了解狀況後,教導阿嬤蛋白質及運動對肌肉維持的重要性,現在阿嬤會與子女一同尋找適合的運動和營養建議,每天晚餐後也會在院子裡散步、做一些輕度活動,拒絕依賴輪椅。

提供營養諮詢 讓民眾吃得對、吃得巧

營養師從醫院走進社區,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提供在地居民營養諮詢服務,讓罹患慢性疾病患者及高齡族群能夠「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並搭配長照2.0服務,期望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實現在地老化、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

為此,國健署今(25)天特別舉辦「全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成果展示活動」,採用園遊會形式,邀請跨部會、縣市、學校、民間團體及社區民眾一起參與,帶領大家穿越「時光廊道」了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的發展過程,並透過實際案例分享,互相觀摩學習,共同營造高齡友善健康飲食網絡。

文/記者邱玉珍、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