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歲竹科女多年來飽受頭痛之苦,以為是偏頭痛,自行服用止痛藥仍無法得到明顯改善,醫師診斷為「頸因性頭痛」。醫師表示,因頸椎引起的頭痛主要好發於長期低頭使用3c產品或是姿勢不良造成頸部結構改變,造成肌肉緊繃進而引發頭痛。
收治該案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貝強表示,該名病患到醫院求診時,主訴頭部常有抽痛的感覺,一直以為是偏頭痛,服用各種止痛藥仍無法緩解症狀。經過病史詢問、神經學檢查,並安排頸部x光,發現她頸椎結構不正常、頸椎過直,判斷是頸部問題引起的頭痛,因此診斷為頸因性頭痛。
頸因性頭痛以女性居多
根據國際頭痛病分類(ICHD)的最新定義,頸因性頭痛主要表現為單側頭痛,不會跨越到對側,且常伴有頸椎活動受限,這種頭痛由於頸部動作、不良姿勢或頭、頸部的壓力所引起。陳貝強說,頸因性頭痛主要好發於女性,特別是經常頭頸前傾或姿勢不良者(如交叉症候群)最容易發生,主要是因為頸部的肌肉緊繃、關節壓力或是神經受到壓迫所造成。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頸因性頭痛約占總人口0.4~2.5%,由於其症狀惱人,在疼痛門診中有20%的頭痛是因為頸因性頭痛求診,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最多的一種頭痛,平均好發年齡為40歲左右,根據國外的統計顯示,女性為男性的四倍的好發率。
3C族之外還可能有以下原因
陳貝強表示,頸因性頭痛出現的範圍非常廣,患者通常會感受到同側肩頸和上臂的僵硬或疼痛,由於頸椎結構不是正常的生理曲線,而是呈現過直,甚至出現反弓情形,導致頸部肌肉緊繃,壓迫到枕大、枕小神經,伴隨抽痛,痛感可能會從頸部延伸至後腦勺、前額、太陽穴甚至眼窩。
頸因性頭痛除了與長期低頭、姿勢不良有關,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楊輝宏表示,頸因性頭痛也有可能是這些原因所引起。
- 結構性:骨刺、退化、關節錯位。
- 軟組織:頸部肌肉或周圍軟組織如韌帶、關節囊過於緊繃或發炎,可能產生肌筋膜傳導痛,或刺激神經引發症狀。
- 外傷:車禍、運動傷害、跌倒撞頭等意外受傷。
治療頸因性頭痛從「脖子」下手
針對頸因性頭痛的治療,建議可以先以止痛藥和肌肉鬆弛的藥物治療,如果還是無法改善,則可以到醫院接受增生療法和神經解套注射,陳貝強解釋,治療流程首先以超音波精準定位病症位置,再局部注射葡萄糖或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進而達到減輕神經壓迫,穩定脊椎結構,改善肌群筋膜炎,幫助症狀緩解 。
預防頸因性頭痛,姿勢很重要,原則上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尤其盡量避免頸部向前傾。他強調,現代人長期使用電腦,習慣脖子往前屈曲,很容易造成頸部韌帶過度延伸造成鬆弛,進而脊椎結構改變,導致頸部肌群緊繃、骨刺等病症。另外,平時或維持同一姿勢一段時間後,可藉由從事讓頸部肌肉延展的運動,如瑜珈、健身操等,活動頸椎和放鬆頸部肌群。
文/邱玉珍、圖/孫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