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冰冷、走路一跛一跛!醫:「腳中風」不易察覺5成無症狀

家中長者如果走幾步路,腳就出現痠麻或是跟不上別人的腳步,有可能是周邊動脈疾病引起。醫師表示,發生於肢體血管的阻塞稱為「周邊動脈阻塞」,通常好發於下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相當常見,約有40%-50%的病人沒有明顯臨床症状,常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病症而延誤治療。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血管內壁有可能會因為脂肪斑塊沉積而失去彈性、變硬,造成血管內空間變小,使血液流量減少,導致遠端的肢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氧氣與養份,引起缺血及壞疽等情況。

動脈血管是全身性的,通常發生在肢體血管,因此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也稱為「腳中風」。一旦發生周邊動脈血管一直發生阻塞,若未及時處理,將會影響行走功能,嚴重時甚至有截肢風險。

2大警訊: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

70歲的陳先生近年來發現走路時兩腳又酸又麻,以前可以陪太太到市場買菜,但最近每走一小段路就需要休息兩三次,甚至出現小腿疼痛的現象。休息後症狀雖有改善,但漸漸地連休息時雙腳也會感到酸痛,並出現腳趾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的情況。

陳先生到醫院求診,經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隨即安排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及下肢動脈血管攝影。經攝影後發現其大腿動脈近端有嚴重的血管阻塞狹窄,隨即進行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成功打通阻塞部分。

周邊動脈阻塞未及時治療恐截肢

術後,陳先生的腳痛症狀明顯改善,可以再度陪太太走路到市場買菜。收治該案張釗監強調,下肢動脈阻塞輕則影響行走,重則會導致雙腳肢體壞死而截肢。雖不會立即致命,但會嚴重影響行動能力,甚至可能導致殘廢,是一種可怕的隱形殺手。

張釗監說明,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是指供應雙腳的動脈血管產生狹窄進而阻塞,血液無法充分供應兩腳,導致肢體缺氧、發紺,嚴重時可能壞死,需要截肢。

因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有截肢風險,張釗監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走不遠,出現腳麻、痠痛等症狀,休息一下又可以繼續行走,可能要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建議儘速到醫院找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的嚴重度及範圍。

打通血管用「這」方法療效佳

一旦被診斷為腳中風,臨床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狀況,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式。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俗稱通血管)及外科繞道手術。張釗監表示,近年來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這種方法傷口小、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少,且可根據需要分段或重複執行。

然而,部分病灶仍需依賴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重建血流循環。不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通常都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藥物或血栓溶解藥物,視病情而定,以達到較佳的長期治療效果。

臨床上,周邊動脈疾病相當常見,約有40%-50%的病人沒有明顯臨床症状或症狀輕微不易察覺。因此他建議長者,養成定期追蹤血壓、血糖、血脂數值的習慣,保持標準體重,而戒菸更是避免血管繼續受損的關鍵。如果發現有下肢冰涼、痠痛或間歇性跛行症狀,應儘早就醫,及早治療。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