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止不了慢性疼痛!專家:用「SEEDS」打造無痛人生

慢性疼痛不僅僅是疼痛本身,還伴隨許多其他病症,讓患者感到全身不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指出,慢性疼痛是一種看不見傷口的疼痛,吃止痛藥只能「治標」無法「治本」,透過「SEEDS」這一關鍵策略,才能有效緩解並終結慢性疼痛。

全球有超過15億人約20%的人有慢性疼痛。根據2023年健保署的統計資料,國人因為下背痛每年的醫療支出至少100億;根據台北榮總的調查統計,國人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一年可達46億元。

慢性疼痛來自大腦的疼痛?

慢性疼痛雖不致命,但卻會影響經濟與生產力。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慢性疼痛是一種適應障礙,即使急性損傷的威脅已經消失,大腦依然處於警戒狀態,導致身體持續產生自發性的疼痛。

陳韋達強調,急性疼痛對人體而言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人體迅速避開風險。但疼痛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會轉變為慢性疼痛。長期的疼痛刺激會誘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造成其功能與結構的改變,大腦在沒有外在刺激或組織損傷的情況下,也會自發產生疼痛。

慢性疼痛不只是痛還有許多共病

所以,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疼痛」,和壓力高度相關,多數的慢性疼痛不是來自身體組織的損傷,而是來自大腦的可塑性改變與過度保護作用。臨床上有常見慢性疼痛分別為:慢性頭痛、慢性下背痛、慢性肩頸痛,慢性神經痛和纖維肌痛症。

「慢性疼痛不只是痛,還有許多共病症,」陳韋達分享臨床經驗,慢性疼痛的病人常合併情緒障礙(憂鬱、焦慮)、和認知功能衰退(如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變差)、長期失眠、疲累(慢性疲勞症候群)……,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失能。

止痛藥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也正因為慢性疼痛來自大腦的可塑性變化,因此,市面常見的急性止痛消炎藥,無法有效的改善慢性疼痛。陳韋達表示,許多研究甚至發現長期使用止痛藥(尤其是含有咖啡因的複方止痛藥),會改變大腦的可塑性,導致部分慢性疼痛疾患(如慢性偏頭痛)更加惡化。

慢性疼痛的治療藥物以神經穩定劑為主,臨床常用的有兩類: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其實,止痛藥無法治好慢性疼痛,只能治標,適合在疼痛突然惡化時短暫使用,神經穩定劑才能治本,但需要長期規則服用一段時間。如果患者自行變動劑量或吃吃停停、有痛才吃,無法發揮穩定神經、緩解疼痛的效果。

陳韋達無奈的說,臨床上不少病人把「治標」的藥當做「治本」的治療方式長期使用,有可能傷胃,嚴重者甚至傷肝、傷腎。尤其是有偏頭痛體質的病人有可能出現「止痛藥過度使用」的成癮風險,導致偏頭痛從陣發性變成難以治療的慢性偏頭痛,不可不慎。

終結慢性疼痛SEEDS是關鍵密碼

雖然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痛,但一樣可以透過治療或日常生活的保養讓疼痛好轉,甚至不再發作。除了醫療方面的協助,陳韋達在《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一書中,建議病患從「SEEDS」等生活面相著手,打造無痛體質。SEEDS指的是:

睡眠(Sleep)

每天11點前入睡,睡眠至少6小時,最好有7-8小時,以側睡姿為佳。陳韋達說,國外神經科學最新研究,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淋巴系統每天晚上11點以後排毒,右側睡有助淋巴系統將大腦毒物排出

運動(Exercise)

散步不是運動,運動要達到流汗、喘才有效益。陳韋達與台北榮總復健部職能治療師王柏堯首創「核心快走法」,在快走過程中結合核心訓練、重量訓練甚至高強度間歇訓練,強化核心緩解疼痛造成的不適。

飲食(Eat)

採用抗發炎飲食,一天至少5蔬果,可以吃醣(五穀根莖類)不要吃糖(精緻澱粉)。蛋白攝取也很重要,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1.2公克。烹調食物建議用橄欖油、苦茶油或酪梨油。

日記(Diary)

每天寫日記記錄每天的疼痛程度、位置、型態、誘因、服藥情況、運動量、睡眠品質與壓力指數。

壓力(Stress)

身心靈多方面解構壓力改善疼痛。

陳韋達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

參考資料:陳韋達《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