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成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醫建議 3 高風險族群快篩檢及治療,避免傳染給家人

幽門螺旋桿菌(簡稱幽門桿菌)是少數可存活於胃部的細菌,除了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外,最嚴重的是還會導致胃癌。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高達 90% 的胃癌和幽門桿菌感染有關!

35 歲的女性,長期左上腹痛以及胃酸逆流,經常在藥局自行購買胃散服用。某次在公司健康檢查抽血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抗體(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y)陽性,因此前往醫院就醫。

經新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呂詠昕的問診,以及理學檢查後,安排胃鏡合併切片檢查。結果為輕度胃食道逆流、胃幽門糜爛、慢性發炎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病患在經過 2 周的抗生素、4 個月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治療後,左上腹痛及胃酸逆流的情況漸漸改善,於第 5 個月安排碳 13 呼氣試驗檢查,確定胃內已無幽門桿菌感染。

幽門桿菌感染對健康影響大,不可輕忽

呂詠昕指出,幽門桿菌感染者中,約有 90% 的人會有慢性胃炎、10% 會發生胃潰瘍、10% 會發生十二指腸潰瘍、1〜4 % 會產生胃癌。據統計,感染者胃癌發生風險較常人增加 6 倍,不可不慎。

呂詠昕表示,幽門桿菌一開始會造成慢性胃炎,如果沒有接受妥善治療,可能進展成嚴重胃炎,例如,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化生等癌前病變,再下一步就會演變成胃癌。

注意傳染途徑,別讓自己與家人陷困境

目前,幽門桿菌確切的傳播途徑雖尚未定論,但已知最重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因此,幽門桿菌篩檢及根治,不僅保護自己,更保護家族健康。

幽門螺旋桿菌常見的傳染途徑

◆不潔的食物、飲水
◆如廁後手部未確實清潔
◆和感染者同居、共用餐具

幽門桿菌的診斷方式

非侵入性方式

  1. 碳 13 尿素吹氣法: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不過檢驗前,受檢測者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至少 2 週,抗生素或鉍劑則至少需停用 4 週,檢測費用在三種檢測方式中為高。
  2. 糞便抗原檢測:可以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的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
  3. 抽血檢查:可檢測曾經或持續有幽門桿菌感染,但因為無法區分是目前仍然帶菌還是因曾經感染過而產生的抗體,所以抽血檢驗陽性者,會再以碳 13 尿素吹氣法或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確認陽性後,再給予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檢測費用在三種檢測方式中最低。

侵入性方式 (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以及胃癌高風險者)

  1. 胃鏡切片:經病理醫師在顯微鏡底下發現幽門桿菌: 較不易受到藥物影響。
  2. 胃鏡切片幽門桿菌快篩: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至少 2 週,抗生素或鉍劑則至少需停用 4 週。

幽門桿菌的治療與藥物副作用

呂詠昕表示,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常見治療方式,包括 10〜14 天之鉍劑四合一治療,或 14 天之非鉍劑四合一治療。

部分的病人在除菌治療期間可能會有副作用,如嘴巴有苦味、噁心、嘔吐、頭暈、腹部不適、腹瀉、食慾不佳等;服用鉍劑者,排便顏色較深,甚至是黑便,此為鉍劑代謝後的變化,非消化道出血。

呂詠昕提醒,若病人出現嚴重無法忍受的副作用,以及全身紅疹、搔癢、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則建議盡快停藥,回門診調整藥物種類。

由於家庭成員的交互感染是幽門桿菌感染的主因之一,因此,建議帶菌者成功除菌後,須注意個人生活及飲食之衛生型態改善。同住家人亦可考慮接受篩檢,以降低新感染或除菌者再次感染的風險。

幽門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

◆有胃癌家族病史者
◆高齡族群,50 歲以上民眾
◆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的地區者

諮詢醫師:新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呂詠昕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幽門桿菌不只致胃癌、胃潰傷!研究證實與代謝症候群也有關,醫建議 5 族群可檢測
吃藥消滅幽門桿菌3次都失敗,原因竟然出在天天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