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月是蜂螫高峰期!爬山遇虎頭蜂怎麼辦?專家告訴你自保脫身方法

屏東學生登山團昨天在台東浸水營古道遭虎頭蜂群攻擊,洪姓嚮導指揮為保護學生反遭群蜂圍攻,背部有超過50處螫傷,今(23)天凌晨宣告不治。專家表示,國內蜂螫傷人高峰集中在7月、8月、9月、10月份,其中又以9月、10月是最高峰,提醒民眾遇蜂攻擊,第一時間就是「逃」,遠離蜂巢領域保命。

台北榮總毒物中心分析國內2001至2021年、因蜂螫傷通報至毒物中心的病人資料,611 位病人中,有 46 人因蜂螫而中毒出現症狀,其中嚴重的中毒症狀有29人,有 17 人因中毒而致死。分析發現,蜜蜂和胡蜂螫傷主要發生在夏季和秋季,特別是每年9月份通報螫傷的人數達到最高峰。

到郊外別穿「黑色」易被虎頭蜂攻擊

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同時被越多隻蜂螫傷、被胡蜂螫傷、年齡較大者及身體多處部位被螫傷的病人,與蜂螫後是否產生嚴重中毒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虎頭蜂相較蜜蜂有較強的蜂毒性與攻擊性。在戶外活動時,建議避免穿著鮮豔衣物或塗抹香水。

昆蟲專家張永仁也提出警告,虎頭蜂最討厭黑色衣物,因為容易被誤認為是天敵東方蜂鷹而群起攻之。此外,2021 年一篇發表於英國《PeerJ》期刊研究也發現,黃腰胡蜂看到「黑色」及「棕色」會表現出強烈和最持久的防禦及攻擊行為。

超過20 處螫傷死亡風險增

楊振昌指出,蜜蜂和胡蜂螫傷後可能引起全身性的毒性反應,包括過敏、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損傷和肝損傷等;而螫傷數目越多,直接的毒性反應(如急性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症和急性肝損傷)就越嚴重。

此外,若螫傷數超過 20 處時,則可能產生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死亡。由於蜂群有領域性,因此建議民眾若遇到蜂群,第一時間先逃離蜂群領域,若遇虎頭蜂在附近盤旋,不要試圖驅趕,應迅速且安靜離開,以免驚擾蜂隻,切忌不要揮動手臂或跑開,導致引來蜂群攻擊。

專家:被蜂螫可以這樣做

楊振昌指出,在蜂螫的治療處置上,建議在被螫傷後應盡速遠離蜂螫現場及取出螫針,一般情況下,蜂螫病人如未產生過敏性休克或嚴重全身性毒性,其預後應該都相當良好。

對於輕微的螫傷,可以使用冰敷以緩解症狀,當局部症狀持續未緩解時,則可使用消炎止痛藥膏塗抹局部,且應避免搓揉局部以免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若產生過敏性反應,可給予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症狀更嚴重時(如過敏性休克),應立即使用腎上腺素,並給予氧氣且於必要時予以氣管插管。

針對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者,除應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電解質外,必要時(譬如產生急性腎衰竭、肺水腫或嚴重溶血)安排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術,以矯正嚴重的腎衰竭及溶血。

如何預防被蜂螫傷?

雖然目前並不是蜂螫的高峰季節,但楊振昌仍提醒民眾,到郊外活動時,建議避免穿著鮮豔衣物或塗抹香水,遇見蜜蜂和胡蜂在附近盤旋時,應迅速且安靜離開,以免驚擾蜂隻導致被蜂螫傷,或甚至引來蜜蜂或胡蜂群起而攻。

如不幸遭受蜂螫時,建議產生過敏症狀或被多隻蜂螫傷者,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以免產生嚴重的中毒症狀而危及生命。

文/邱玉珍、謝承恩 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

參考資料:毒物防治諮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