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難以早期診斷?專家:發病前期「5大」徵兆,快檢查你有没有?

儘管科學進步不斷,早期診斷巴金森病仍然面臨巨大挑戰。為什麼巴金森病這麼難以早期診斷?神經內科醫師表示,巴金森病的診斷相當複雜,不能只依賴臨床症狀,還必須有影像判斷,以及是否對治療藥物有反應,完成這三部曲才算確診。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巴金森氏症病友約850萬人,在台灣60歲以上民眾盛行率1%、80歲以上則達4%,推估全台約有近8萬名巴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一項針對千餘名巴友調查發現,多數巴友在確診前曾經遊走於各醫院骨科、復健科,2-3年後才被確診。

巴金森病難診斷 因為太多「模仿者」

為何巴金森病難以早期診斷?高雄長庚副院長林祖功表示,由於巴金森病初期的許多症狀與一些神經退化疾病類似,臨床醫師要判斷的臨床症狀十分多元,儘管病人走進診間那一刻,經驗豐富的醫師大約有85%的把握患者是巴友,但仍無法直接診斷,因為此疾病有太多「模仿者」。

林祖功表示,巴金森病的模仿者,可能是精神科藥物、止暈止吐藥物使用後造成的腦神經傳導問題,或是內分泌荷爾蒙因素、中風、腦瘤或是日本腦炎等,都會導致患者出現巴金森病的症狀,屬於次發性巴金森症,還有另一群人會出現非典型巴金森病

3條件診斷巴金森病

面對這麼多模仿者,即使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也不會立即做出診斷,必須一一抽絲剝繭才會確診。林祖功分享臨床經驗,不少病人聽到醫師說:「必須評估」,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醫師功力不好,在這種情況下,醫師無法做鑑別診斷,反而延誤診治,錯失黃金治療期。

林祖功認為,巴金森病的鑑別診斷需要時間,除了要觀察患者臨床症狀變化之外,還要做影像檢查、評估,以及對藥物是否有正向反應。只要滿足這3個條件,就是巴金森病。一旦診斷為巴金森病,醫師就會依照症狀、年齡及需求,量身打造合適的治療藥物,讓病人仍可以保有生活品質。

3個Lucky 7 巴友疾病可獲控制

事實上巴金森病是一種可控制、可治療的疾病,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表示,此疾病療程可分為三個7年期 :

第一個7年是蜜月期,用藥後,工作及日常生活可一如往常。

第二個7年是工作期,目標是維持基本的工作能力及自立的生活。

第三個7年則是退休期,期望仍可維持少部分工作及基本的日常起居生活。

陸清松表示,這就是現在常說的「三個Lucky 7」蜜月期、波動、晚期各7年都獲得好的控制,即使60歲診斷出巴金森氏症,21年後81歲也達到平均壽命,民眾可以樂觀看待這項疾病。

運動才是巴友延緩病程惡化的關鍵

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是以維持病患正常生活與改善生活品質為主,要能繼續工作、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等,「持續工作對生理或心理都是有幫助的。」林祖功建議巴友,只要身體狀況還可以,即使覺得疲累,也要繼續工作。

無論如何,正規治療、用健康心態面對,與醫師保持密切互動,隨時討論用藥狀況,了解目前藥物治療能達到的控制效果,如此才能把疾病控制得更好。更重要的一點是「運動」,林祖功說,目前對巴金森病最有效的減緩疾病退化速度的方式就是積極運動,這也是預防疾病發生、減緩惡化速度的最佳生活策略。

出現5大警訊 要小心

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森病發病前10~20年,多數巴友出現以下5大症狀,因此建議40~50歲的民眾如有以下問題下列5問題,也要提高警覺:

突然明顯有便秘問題

突然有嗅覺喪失問題

常做惡夢、拳打腳踢

沒有來由的憂鬱情緒

倦怠與嗜睡狀況明顯

林祖功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高雄長庚副院長林祖功陸教授神經科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