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心臟科醫師做「這件事」讓血管逆齡,遠離心肌梗塞危機!

不少名人因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研究發現,想要預防心梗,只要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控制在70mg/dl,就可防止動脈硬化持續進展,降至70以下,還能逆轉血管壁中的斑塊,大幅降低心梗的風險。

心肌梗塞」,已經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發生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國健署調查35至45歲心肌梗塞發生率較過去增加30%,高血脂的盛行率更達26%,其日後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其他國家高了3倍。

心臟科醫師江晨恩分享:如何讓血管逆齡

「台灣有高達 90% 的心血管疾病與高膽固醇血症息息相關。」在門診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江晨恩經常被病患詢問,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其實只要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降到 70mg/dl,就能有效延緩血管老化;低於 70mg/dl則可讓血管恢復年輕狀態。

江晨恩分享自身經驗,2018年他做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血管有斑塊堆積。當時他的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雖然不高,但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為86,有20-30%的狹窄機率,如果要逆轉斑塊,必須把低密度膽固醇降得更低。從此開啟了心血管逆齡大作戰。

看到冠狀動脈有斑塊堆積,江晨恩除了積極運動和控制飲食,還用藥物輔助降低密度膽固醇,封殺壞膽固醇在血管形成斑塊的機會。他表示,血管堵塞20至30%時根本毫無症狀,要超過70至80%以上才會出現症狀。但即使只有些微斑塊,例如不到50%的狹窄,斑塊還是可能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塞。

低密度膽固醇是造成血管斑塊的凶手?

他解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堆積在全身動脈血管壁形成斑塊,日積月累越來越厚,使血管壁變得越來越硬,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或血流不順,斑塊一旦破裂就會引發血栓,血栓若發生在心臟血管或腦血管,就會造成致命性的心肌梗塞或中風

想要完全不產生斑塊,或讓原有斑塊不破裂甚至逆轉,必須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江晨恩目前正在做「零級預防」,就是讓一些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就是做好血壓、血糖及血脂控管,尤其血脂更是嚴格執行,透過飲食運動及藥物,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都控制在25 mg/dl,接近新生兒的水準。

江晨恩用「這方法」讓血管斑塊消失

他說明指出,新生兒剛出生時,低密度膽蛋白膽固醇約為20 mg/dl,到了青春期約為80-90 mg/dl,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飲食,LDL-C的數值也會增加。江晨恩解釋,血管壁就像一座垃圾掩埋場,隨著年齡的增加,垃圾掩埋場堆積的垃圾越來越多,當有一天垃圾場無法負荷的時候,血管壁就會產生血栓破裂,引發心肌梗塞危及生命。

這也是他每個月花上萬元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原因。江晨恩表示,嚴格控管血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逆轉」動脈硬化。隨著年齡增長,想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累積,光靠運動與飲食的控制恐怕緩不濟急,若要讓心血管保持健康,必須搭配藥物才能讓斑塊逆轉消退。

預防心血管疾病必須把LDL控制在70

為了心血管健康,江晨恩建議民眾應控制LDL-C,70 mg/dl是關鍵的凍齡點,只要維持在此數值,動脈硬化就不會繼續進展;若能控制在70以下,更可以逆轉斑塊,LDL-C降得越低,越有助於動脈硬化的改善。若已發現動脈硬化,他認為,低密度膽固醇要控制在20~30 mg/dl,以大幅降低未來心梗的風險。

近幾年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35到45歲心肌梗塞發生率增加近5成。很多民眾認為罹患高血脂症不用吃藥,只要多運動、飲食清淡就能控制,事實上並非如此,體內的膽固醇8成來自身體自己製造,飲食僅占約2至3成。

飲食+運動只能降低5-10%的數值

也就是說,再怎麼努力控制飲食,最多就是只能控制30%的膽固醇。所以低密度膽固醇高的人,若飲食控制沒效可能就要考慮用藥物控制。研究顯示,高血脂患者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是一般健康族群的3倍,其威脅不容忽視。

江晨恩說,飲食+運動只能降低5-10%的膽固醇數值,最多不超過20%。若用藥控制LDL-C數值,可以降40-50%。目前治療藥物以口服statin為主,若服用1-3個月治療仍無法達標,可以選擇針劑治療,目前針劑有 兩種:一是一年注射26針,另一個是一年兩針,但目前健保給付條件相當嚴格,民眾需自行負擔5-6萬元。

哪些人必須用藥物控制LDL?

針對心血管風險的民眾,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學會建議:

急性冠心病/冠狀動脈疾病:需將LDL-C的數值控制在70 mg/dL以內。若有併發急性冠心病與糖尿病、12個月內發生心肌梗塞、2次心肌梗塞病史、多支血管病變的冠狀動脈疾病等5項中的1項,就必須把LDL-C的數值控制在55 mg/dL以內。

周邊動脈疾病:必須把LDL-C的數值控制在70 mg/dL以內。若併發冠狀動脈疾病或頸動脈狹窄,LDL-C需控制在55 mg/dL以內。

缺血性中風、已知冠狀動脈疾病以及短暫性腦缺血併發腦部、頸動脈硬化狹窄,LDL-C要控制在70 mg/dL以內。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江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