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特別是在40歲以上的男性中發生率較高。根據國內統計數據,其盛行率約為10%。泌尿道結石的形成與水分攝取不足、飲食習慣及代謝異常等因素密切相關。醫師表示,雖然泌尿道結石十分常見,但日常生活中透過一些小技巧,可降低發生風險。
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它所引起的疼痛比生產的疼痛更令人難以忍受,尤其當急性結石絞痛降臨,更讓人坐立難安痛苦萬分,有患者這麼形容:「結石痛起來猶如世界末日」,更令人痛苦的是結石會經常反覆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發生結石?
根據奇美醫院泌尿外科衛教文指出,「結石」是指由腎小管中高飽合度的礦物質,聚積在一起形成的結晶核心,經過蛋白原模的加入就形成了結石,此時若缺乏抑制結石因子,結石過程即持續發展,並因結晶附著作用,有更多種類的結晶加入,促使結石長大。
結石依成份不同可分為草酸鈣結石(佔最多)、磷酸鈣結石、磷酸銨鎂結石及尿酸結石。在腎臟、輸尿管或膀胱等泌尿系統有石頭沉積者均稱為尿路結石,依位置區分為上尿道結石(腎結石與輸尿管結石)、下尿道結石(膀胱結石、前列腺結石及尿路結石),其中以腎結石居多。
出現這些症狀小心可能是泌尿道結石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衛教文指出,依結石的位置及大小、形狀不同,會有不同的症狀:
疼痛:間歇性或慢性腰部鈍痛、悶痛或腎部絞痛,且合併噁心、嘔吐、坐立不安等。典型的疼痛是腎絞痛,痛的部位發生在腰部後方,有時會反射到會陰部。
噁心、嘔吐、腹瀉:因為腎臟和胃有同一神經分佈,且因結石刺激了自律神經產生痙攣,而影響腸胃收縮導至噁心嘔吐現象。
血尿:即尿中帶血或尿急、排尿不暢的情形,經常伴隨腎絞痛時出現。
感染及寒顫:如果結石阻塞嚴重會引起感染,而造成發燒合併寒顫症狀。因為結石產生尿路阻塞時會發生感染情形。
排尿型態改變:結石可能刺激膀胱而導致急尿、頻尿或尿瀦留現象。
尿路結石病人如何預防結石復發?
值得注意的是,泌尿道結石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許多患者即使治療後,仍可能反覆復發,讓人相當困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德撝指出,曾經有過結石,一年內再發的機率是10%,兩年可能高達一、兩成,五年甚至可能高達一半或更高。
因此如何預防結石復發相當重要他強調,民眾日常生活中只要做「二多三少」,就可以預防「結石」找上門。
多喝水:日常水分攝取量不足,會導致尿液濃縮,增加結石形成機率。每日至少3公升以上,保持尿量在2公升至2.5公升,每1~2小時排空膀胱,防止尿滯留及尿路感染。
多運動:久坐辦公室有易結石的傾向,應養成每日運動習慣,將有助於預防,因為運動可維持輸尿管蠕動,減少沉澱結晶的產生。一般建議一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
少吃高鈉食物:高鹽、高蛋白質的飲食會提升尿液中的鈣與草酸含量,促使結石生成。建議民眾少吃加工、罐頭等高鹽食品,不但增加心臟的負擔、造成高血壓、損害腎功能,而且容易增加尿鈣分泌,造成尿路結石。
少喝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大部分會添加果糖,而果糖會增加鈣、草酸鹽及尿酸的排泄,從而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根據調查數據發現,每天攝取一份以上的含糖飲料,發生腎結石的風險增加33%,其次則是喝可樂及酒精。
減少鈣補充:患有結石的民眾,要注意鈣片的補充,不要為了防骨鬆補充鈣反而補出結石。除了注意「鈣」補充外,還要注意日常飲食,少吃含高草酸或高磷酸食物,前者如菠菜、苜蓿芽、番薯、李子、巧克力、花生等,後者包括杏仁、核桃等堅,以及酸奶、茶葉等。
醫師表示,這類食物要避免與鈣片同時服用,攝取量最好也跟著調整,例如每天補充鈣片的人,牛奶的飲用量就要減半,才能降低減少泌尿道發生結石的機率。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德撝
參考資料:奇美醫療體系泌尿外科衛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