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健康意識抬頭,比起吃大魚大肉,有不少人都是喝豆漿來補充蛋白質,但市面上的豆漿雖然都是「豆漿」,蛋白質含量卻很不一樣,如果沒有選對,只是喝下更多熱量、添加物,並沒有補充到蛋白質。
豆漿、豆奶傻傻分不清楚?
市面上的豆製飲品,包括已經包裝好、製成的豆漿、豆奶,還有沖泡用的豆漿粉,雖然品名這麼多,但根據國家標準(CNS),其實只有分成「豆奶/調製豆奶」2種,豆奶的標準是大豆經過加工處理後的乳狀飲料,蛋白質含量要2.6%以上,調製豆奶則是含50%以上豆奶,可以用大豆蛋白調製,但蛋白質要在2%以上。
之所以沒有「豆漿」的緣故,是因為豆奶就是指豆漿,是指大豆製成的乳狀飲料,而不是「豆漿加牛奶」,但許多人分不清楚,也因此誤會了豆奶的蛋白質含量。
而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調查超商、超市可買到的豆製飲品共115件,結果發現有2件名稱為「XX豆漿」的產品,蛋白質含量都不到2%,根本連調製豆奶都不算;而其他的豆漿雖然大部分符合標準,但糖含量卻很高,還有名為「微甜」的豆漿,糖含量其實跟一般的豆漿差不多。
董氏基金會營養室副主任陳醒荷說,根據《包裝營養宣稱注意事項》,「微糖」是指每100ml的糖含量在2.5公克以下,但廠商用「微甜」來製造糖含量少的印象,食藥署也說「微甜是個人主觀感受,無法可管」,以為自己選了健康卻還是不健康。
健康的豆漿怎麼選?
董氏基金會莫雅淳說,豆漿的確是很好補充蛋白質的產品,但根據CNS的標準,每100ml的蛋白質應該要大於2.6公克,才是濃度夠高的豆漿;另外,一杯豆漿通常都有200~400ml左右,選擇無糖、微糖的產品,才不會超過一天除了蔬果、牛奶的天然糖份外,可以攝取的額外糖分。
莫雅淳說,其實購買之前都可以看一下豆漿的營養成分,選擇蛋白質含量高、又無糖的產品並不難,比較困難的是,早餐店、豆漿店的豆漿,都是沒有包裝、也沒有營養成分標示的,除了選擇無糖之外,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利用「加熱法」來看豆漿是不是夠濃。
這邊的「夠濃」並不是指喝起來的口感,而是蛋白質的含量,莫雅淳說,把豆漿倒進碗裡隔水加熱,當表面開始出現結皮、有紋路的時候就關火,並開始計時80秒,如果80秒內,表面出現完整的豆皮,表示蛋白質含量多,如果表面出現是破碎的豆皮,表示蛋白質含量少,可以檢測一次,就能了解該店家的豆漿是否健康。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