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開始將網路遊戲列為重要的研究議題,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成癮納入正式診斷,而臨近的南韓政府,在2016年將電玩遊戲和酒精、依賴性藥品、網路、賭博同樣歸類為成癮物質。
我國衛生福利部也在2018年3月將網路遊戲障礙症視為行為成癮疾患,建議應積極治療,而2018年9月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網路遊戲障礙症在臺灣的盛行率約3%。有鑑於問題日趨嚴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針對網路成癮的問題,展開了青少年腦認知發展研究,招募11,500名9-10歲的青少年,並對他們追踪長達10年。
電子設備玩得多 大腦結構出現異常
數據顯示,每天看電子螢幕超過7個小時的9、10歲兒童,他們的大腦有皮質過早變薄、體積縮小的跡象,大腦皮質是大腦處理感官訊息的最外層組織。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反映了大腦過早成熟,尤其是在與視覺相關的大腦區域。
攻擊性更強 認知能力更低
在一些行為表現和認知能力方面,研究人員確實發現電子螢幕可能會有危害,過多接觸電子螢幕的兒童,表現出了更頻繁的攻擊性行為和更低的智商智力。有些兒童的前額葉顯得更不成熟,而不成熟的前額葉,與攻擊或欺凌行為有關。
此外,數據還顯示,每天看電子螢幕超過2小時的兒童,在語言和推理測試中得分較差。研究人員指出,與電子螢幕相關的大腦結構特徵改變,會影響兒童的智力。
發現成癮現象 及時遠離誘惑
當民眾發現自己或是孩子有沉迷網路遊戲的危機時,可以如何自救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生黃彥勳建議遠離誘惑、增加多元興趣,改善人際關係,積極尋求協助是成癮行為改善的不二法門。
減少生活上使用網路、手機、電腦的機會,並且開發其他的興趣,當有更多時間投入不同的興趣或是人際活動時,花在網路遊戲的時間相對就會減少,就能降低網路遊戲的誘惑性。
另外,人際困擾、情緒困擾,家庭衝突或是注意力、睡眠不足等困擾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就更有機會突破困境,改善沉迷狀況。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