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療法又有一項新突破,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歷經3年多的時間,利用自體且取得容易的少量血液與皮膚的體細胞,成功分化成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再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與「視網膜節細胞」,可望修復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受損,為失明患者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這項創新研究也發表在2019年國際學術期刊《Cells》中。
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10 %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約有30%患者會隨著病程,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是老年人失明的第一大主因。
花蓮慈濟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表示,目前臨床治療為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抑制血管新生,病人除將面臨每1-3個月反覆注射的壓力,對於已經發生嚴重視網膜損壞及感光細胞萎縮的病人,至今尚無有效治療方式問世。
iPS細胞有望恢復視力
蔡榮坤表示,眼睛的視網膜就像照相機的底片,用來感光,感光後會將影像傳往腦部,而黃斑部就在視網膜的中央,而出血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是在色素上皮層退化而長出新生血管,產生水腫、出血等現象,導致看東西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黑影,雖然目前的療法無法根治,但iPS細胞讓治療出現了新希望。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花了3年多的時間,利用自體且取得容易的少量血液與皮膚的體細胞,成功地分化成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再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與「視網膜節細胞」,還利用分化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製造出視網膜微組織結構以及建立感光細胞分化技術。
蔡榮坤強調,未來要將iPS細胞應用在視網膜退化與視神經萎縮病人的治療上,還需要繼續研究努力,但是這項發現確實了未來可能的治療方向。
再生技術具多種疾病治療潛力
除了希望能幫助視網膜退化的黃斑部病變患者恢復視力外,眼科研究中心的團隊首度成功地由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視網膜節細胞」,並進一步形成有視神經傳導功能的視神經結構,也是一大突破。研究團隊在今年將展開動物實驗,未來可能應用在青光眼合併視神經萎縮患者。
蔡榮坤表示,包括像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視神經萎縮、受損造成失明的病症,其實現有的醫療方式,對某些較嚴重的病人,目前能做到的有其限制性。所以,眼科研究中心希望能積極投入細胞治療,盡快讓民眾有新的選擇,而且是精準有效的治療。雖然這方面的實際運用仍有長路要走,但仍希望能為許多因眼疾而「來不及」的病人找出「來得及」的解藥。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