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可以不插鼻胃管!選擇「胃造廔」治療保持正常生活

iStock-923865782

過去針對吞嚥困難的人,多半都會使用鼻胃管來治療,但鼻胃管的管子是從鼻孔延伸到胃部,每次要更換管子的時候都要重新拔出來,對病人來說是一種傷害,而且也容易造成感染,甚至很多患者都會自行拔掉管子,一方面是因為醜、另一方面是不想跟這條管子帶來的不舒服感共處。

鼻胃管有什麼缺點?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簡單來說,每10個高齡者可能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吞嚥障礙。一般都認為吞嚥困難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失智、帕金森氏症,或是頭頸癌、腦傷如頭部外傷、中風等造成,不過根據吞嚥障礙醫學會統計,老化的比例可能有到50~60%左右。

目前台灣針對大部分的吞嚥困難患者,還是使用「鼻胃管」居多,但鼻胃管插在鼻腔裡會很不舒服,又容易因為移動、震動而掉落,要重複插管,不然就是容易跑到氣管去,造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胃食道逆流。再來,最常見的是病患會自行拔除,最後因為怕他們把鼻胃管拔掉,只能綁住他們的雙手,等於是把他們禁錮在病床上,不只失去美觀,連尊嚴也沒有。

事實上,插管之後還是可以拔除的,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說,「當前期的治療完成,可以去找復健科醫師、或是耳鼻喉科評估,甚至撥打長照專線1966,讓語言治療師到家裡來評估。」但因為長照的資源不足,而插上鼻胃管之後,沒辦法訓練吞嚥,容易造成吞嚥能力快速退化,所以多半一插管就很難拔除。

但其實除了鼻胃管之外,還有一種俗稱「胃管」的「胃造口」技術,正式名稱是「經皮內視鏡胃造廔」,穿上衣服後,幾乎看不出異樣,而且感染的風險、造成肺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比鼻胃管降低許多,而且自從納入健保後,費用也並不比鼻胃管貴太多。

胃造廔是什麼?

這種胃造廔的手術,過去得全身麻醉、開大刀在肚皮上鑽孔放廔管,但現在的「經皮內視鏡」技術,是用照胃鏡的方式,將人造的廔管帶入胃部,從肚皮上穿出一個孔,等於是從胃部開一個洞直接餵食。手術過程只需要局部麻醉、10~30分鐘就可以完成,而且感染率比原本的手術低很多。

使用胃造廔的好處是,因為只在肚皮上開通道,不經過食道,也就不會造成吸入性肺炎、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而且灌食的方便度更高,可以有更多食物選擇,對患者的營養吸收更好,也不會因為帶著一條管子感到鼻腔疼痛、出血,或是畏懼社交,同時還能進行吞嚥訓練的復健,幫助患者更快回到正常吃東西的狀況。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說,其實在美國的規範中,如果預期吞嚥困難會超過3星期以上,就要使用胃造廔,降低換管子造成的感染。而這項技術其實已經將近40年,是非常成熟的技術,只是台灣還不習慣使用這項技術,一方面可能是醫師跟患者間的溝通需要加強,另一方面是患者對於肚子上開洞的心態。

事實上,鼻胃管是針對短期使用的,所以管路才會每2週或是1個月就需要換一次,可能是住院時、需要暫時性灌食;那種長期插鼻胃管的,其實都應該改成胃造廔才對,因為胃造廔的管路使用可以達到1年半左右,只是大家都會覺得「再一下可能就可以拔管了」,或是不願意再做一次手術,因此鼻胃管跟胃造廔的使用率是9比1的狀態。

胃造廔有什麼禁忌?

除了上述提到的優點之外,胃造廔的缺點第一個是價錢較高,雖然現在跟鼻胃管一樣,手術都有健保給付,但是鼻胃管一條管子只要200元材料費,如果加上工本費、護理師換管的費用,大約400元左右,一年大約5000~1萬元;而胃造廔的手術費用一次是1萬元,不過以使用期限來說,並沒有高出多少。

另外,對於曾經做過腹部手術,或是有嚴重腹水、太胖的人,或是有胃部腫瘤、腸道異位、肝臟腫大、凝血功能異常的人,就不適合做胃造廔手術。而平常也需要照護胃造廔的傷口處,並確認管子是否有滑脫情形,畢竟還是一個傷口,需要注意感染或是組織液的問題,但其餘日常生活都可以跟常人無異。

延伸閱讀

長輩吃東西時一直流口水嗎?小心吞嚥困難的7種症狀!
餵長輩吃飯總是要花2小時以上⋯其實吞嚥困難應該這樣做!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