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視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提到一名因為拍電影失利、女友輕生後,在長期壓力刺激下罹患思覺失調的患者。其實思覺失調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是0.5%,估計有10萬名左右的病患,大腦因為長期壓力刺激導致皮質層的變化,造成患者無法對現實有常理的思考、分析,不過早期的時候,患者可能會經歷一些其他的症狀,如果能早點發現自己的狀況異常、早點就醫,預後的效果也比較好。
思覺失調並不只是幻聽幻覺
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有個很重要的就是「病人自己的感受、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每個人都可能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但不一定會是憂鬱症,如果憂鬱的狀況已經影響到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或是躁鬱症的躁期有「超乎常理」的歡快、開心,就需要就醫診斷。
不過這幾年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比較多,但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認知還是不足,甚至還是有許多人會把它當成「人格分裂」,或認為一定有幻聽、幻覺等症狀;其實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跟大腦皮質的失調有關,所以會對於事物缺乏判斷、分析的能力,因此幻聽、幻覺、憂鬱、思緒混亂都是症狀之一。
而皮質層的失調大部分是在壓力刺激下產生,所以患者在思覺失調的「前驅期」、也就是真正轉變成精神疾病的前期,如果能早期發現自己的身心狀況不佳,早點就醫治療,效果一定比嚴重時期才就醫來得好。
為什麼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思覺失調的患者多半是在青春期或是成年早期發病,在症狀剛開始的時候,會感覺自己沒辦法專心、腦袋思考能力下降、一片混亂,變得沈默寡言、憂鬱,漸漸的,也會發現自己跟別人的相處好像不像以前這麼順暢,而別人只要講幾句話,自己可能就會一直想、一直想,而慢慢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患者其實是可以感覺到這些差異的,因為大腦皮質的失調是慢慢變差,自己可能就可以感覺到變得比較容易胡思亂想,而這也是就醫的黃金階段。在衛生福利部成立的「台灣e院」醫療諮詢服務中,就有一名患者提到,她感覺自己變得很敏感、覺得別人總是在針對自己,雖然沒有出現幻聽、也沒有幻覺,但還是選擇就醫,結果確診是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可以自我判斷的幾個症狀
對別人的話過度敏感
當一般人在聊天的時候,會根據聊天的完整內容作分析判斷,但是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注意力下降、分析能力失調,導致只能聽到幾個自己特別有印象的字詞,但因為只有字詞、判斷不出完整的意義,大腦會自己推論出一個解釋,其他人可能覺得莫名其妙。
比如聊天的時候,可能提到某個人的電話號碼09XX-XXXXXX,患者可能沒聽清楚那是電話號碼,可能會在心裡揣測「所以這組數字是什麼意思」,然後自己很糾結、覺得很困擾。
對別人的話過度聯想
這也是跟注意力、分析能力下降有關,大腦會將自己跟環境過度連結,導致分析事情的時候過度放大,比如朋友之間在聊烤肉的事情,可能A講了一句「那明天就你去買木炭了」,患者可能在當下會非常緊張,想說「他叫我買木炭是不是想要叫我自殺?」
這種情況發展的更嚴重,患者會覺得別人都在針對他,只要兩個人聚在一起講話,他就會覺得「一定是在說我壞話」,或是自己在電影院吃爆米花的時候不小心掉下一顆,剛好別人發出了一聲咳嗽,患者也會覺得「一定是在罵我沒水準」。
覺得別人都在監視他
隨著患者的敏感、過度聯想逐漸發生,他會覺得似乎別人都對他充滿敵意,而且會從別人的語氣、動作中,推斷「別人都在談論自己的事」,最後演變成「為什麼我的事,你們都知道?一定是你們在監視我!」漸漸的會變得很沒有安全感、不喜歡跟人互動,白天也都緊關著門窗等等。
一直有別人欺騙他的感覺
因為過度聯想,會開始有被欺騙的感覺。比如患者問別人「你有沒有吃過雞蛋糕?」對方回答他說「沒有」,但下次患者看到對方在吃雞蛋糕,就會下意識的覺得對方騙他,即使對方那天可能是第一次吃雞蛋糕。
講話變得過度抽象
因為思考分析能力不足,所以患者常常會講一些很跳躍的話,斷斷續續,可能講到一半就停下來,或是讓人聽不懂的抽象的話、過度誇大自己的話等等。像是會大量談論已經死亡的各種偉人,認為自己也是偉人中的一個等等。
現在思覺失調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基本上控制得宜可以慢慢減藥、停藥,也可以回歸正常生活,但自己貿然停藥,會導致藥物反彈作用,症狀會復發、情況也很劇烈,所以建議患者出現症狀時要趕緊就醫,將情況在前期就控制住,比較能保持良好的預後。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電影中的醫學:《異裂》將上映 你知道人格分裂跟精神分裂的差別嗎?
超過30歲的「高齡」爸爸 孩子早發思覺失調症比例高30%
思覺失調症有4大症狀 及早治療可重返職場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