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故關節腫痛者 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報到

彭幸茹/整理報導 圖/何宜庭

根據類風濕關節炎病友協會統計,在台灣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約9萬2千至11萬5千名患者,這是一種廣泛性且頑固的慢性疾病,輕則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重則引起全身性關節腫痛破壞至變形,是需要終生治療的疾病。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引發關節處的發炎,帶來紅腫熱痛的症狀,並且可能因反覆性的發炎造成關節內部的破壞、肌腱萎縮,若無接受治療最後會讓關節產生不可逆性的嚴重變形。

此外,也會造成其它器官的發炎,像是會影響眼睛(鞏膜炎、紅膜炎、修格連氏症候群)、肺(肺膜炎、肺結節、肺血管炎)、皮膚(風濕結節)、心臟及血管(心包炎、心肌瓣膜病變、血管炎)等,也會造成骨質疏鬆。總體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

請警覺以下症狀

若是在早起的時候感到關節會僵硬,經過一段時間活動後才緩解,而且是對稱的關節處會出現症狀,如手腕、手肘、雙肩、雙膝、腳踝等處感到有僵硬的感覺,及有關節處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特別是在手指關節發生的,就可能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並至風濕過敏免疫科進行相關檢查診斷,因為早期診斷並持續治療是預防關節炎的進展及預防其他共病的重要關鍵。

致病因素

此病是人體內抵抗病菌的「免疫系統」失調,多產生了不必要的自體抗體,自體抗體雖然會殺死病菌,但過多時就會使身體正常的結構遭受破壞,變成自己人攻打自己的情況出現。

截至目前,並不真正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自體免疫的失調,但醫學界普遍認為,具有家族史、吸菸(香菸產生的化學物質,易讓體內蛋白質改變)、或暴露在危險的環境因子(汽機車廢氣、接觸有機溶劑四氯乙烯、甲苯、二甲苯等),都容易誘發自體免疫疾病。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類風濕關節炎,但根據統計好發年齡以30-50歲居多,因荷爾蒙影響導致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2-3倍。

類風濕關節炎最初期症狀跟許多疾病相似,例如會疲累、胃口不好、體重減少、全身酸痛、關節不適等,起初最被忽略的關節痛通常輕微且短時間,透過服用止痛藥可會恢復,但在反覆慢性發炎中關節無形就被破壞了 ; 急性發作可能會突然的高燒、盜汗,關節紅腫、發熱、疼痛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

目前確立診斷標準以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歐洲抗風濕聯盟一起發表,包括以下四項評分標準,總分為10分,評估結果達6分以上就可認定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與保健

  在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初期治療會先用非類固醇止痛發炎藥(NSAID) 來減輕疼痛及降低發炎反應,當無法控制時再會增加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MARDs),常見藥物為:治善(Methotrexate,MTX)、撒樂(Sulfasalazine)、奎寧(Hydroxychloroquine HCQ)),屬於免疫調節劑,當免疫調節劑無法有效控制時。就會採用2線用藥生物製劑(biologics)來治療。

現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已不像以前一樣沒有什麼藥物可使用,生物製劑的研發為病患帶來了有效的治療,但生物製劑價格昂貴無健保給付,當疾病嚴重程度達到健保給付規範時,方能申請健保給付的補助來使用,或是自費來使用,一個月的藥費約台幣三萬多塊左右,一年近40萬的藥費。若當關節已嚴重被破壞至影響日常活動,視情況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除了用藥的治療外,日常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飲食上無特別限制,但保健食品請避免會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 ; 當關節疼痛時可以給予適當的冷熱敷,通常在冬天時需注意關節保暖,若無禁忌症患者可以常泡溫泉、熱水浴,來舒緩關節不適,但關節正在急性發炎期則不適合。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所以注重減少關節的疼痛及破壞,並保持功能上的正常,這些都須長期的抗戰,所以定期回診追蹤,並與風濕免疫科醫師合作,才能達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