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醫學:看《生死接線員》認識什麼是器官移植協調師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鬧劇荒了嗎?今(4)日,《生死接線員》在Netflix上線了喔,《生死接線員》以器捐協調師為背景,是台灣首部「器捐移植協調師」的職人劇,也是公視繼《麻醉風暴》後再推的醫療職劇。

在救死扶傷的醫院中,有一群人像禿鷹一樣,追逐著死亡的氣息,因為在他們的工作領域中,唯有先死,後才能有活路,「死去活來」是他們奉行的工作圭臬,他們是器官移植協調師。

利恆醫院護理師溫雨讀,在接生完第1000個寶寶後,轉換工作跑道進入器官移植小組,她在器官移植小組經歷了一次次棘手的案例,看到了許多生命的破滅與重生,也學到了真正的圓滿,並不在於成功的勸募到器官,而是做到生死兩相安,沒有人有遺憾。

但是雨讀萬萬沒想到,她對工作的真心與熱情,卻換來一場風暴:藝術家李格非為了爭取重度智能障礙兒子小樹的心臟捐贈,利用一段雨讀的影片在網路上流竄發酵,引起了醫院的公關危機;而雨讀也將面對她的人生中最艱難與心痛的抉擇時刻……。

什麼是器官移植協調師?

大多數人對於「器官移植協調師」這個職業相當陌生,其實早在1962年,美國就出現了這個職業,當時器官移植協調師負責移植病患相關實驗室檢查資料的彙整,根據移植流程不同的任務,再細分為臨床器官移植協調師、器官移植勸募協調師、器官移植保存師以及臨床器官移植護理師;日本則依據照護對象不同,分為器官捐贈協調師與器官受贈協調師。

台灣的器官移植協調師,則是從1988年在台大醫院開始設置,截至2017年為止,全台大約有80名左右的協調師。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是個24小時隨時待命的工作,所扮演的角色是貫穿整個移植流程的第一線人員。除了與各個醫療團隊溝通協調,讓整個過程順利爭取時效外,同時還要確保捐贈者、受贈者及家屬對移植手術都有正確的認知。

我該如何做器官捐贈?

看了《生死接線員》,不少人對於器官移植協調師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也體會了器官捐贈的重要性,動了未來想要器官捐贈的念頭,卻對於器官捐贈不瞭解,這時候就可以諮詢醫院的相關單位,獲得有關的資訊。

器官捐贈者多半是意外腦傷的病人,經腦死判定醫師兩次判定「腦死」,且經檢察官同意後,才能進行器官摘取手術。腦是人的生命中樞,若腦幹停止運作則稱為腦死。在腦死的情況下依靠人工維生系統會有呼吸及心跳,一旦把維生系統移去,則生命跡象立刻停止。目前醫學上或法律上,腦死已經被認定為真正的死亡,但由於判定腦死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因此我國法律規定有詳細精密的腦死判定步驟,及判定醫師的資格限制,以避免誤判的發生,確定病人的權益。

有人會擔心,決定器官捐贈是否會影響醫療品質?救人是所有醫護人員的責任,他們會盡所有的能力來挽救病人的生命,不會因病人器官捐贈的意願而有所疏忽,而且醫師也只有在病人已確實被判定腦死後才可以摘取器官。

有器官捐贈醫院的人,平時應向親友表達此想法,在一旦發生意外腦死時,親友便可協助完成心願,若要更慎重,可向器官捐贈協會或董氏基會索取由行政院衛生署印製的器官捐贈同意卡,隨身攜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生前簽署過器官捐贈同意卡,但醫院若要做器官捐增,必須經過嚴格的腦死判定程序及檢察官簽署,並經家屬簽字同意才可進行。

本文圖片取自公共電視《生死接線員》網站

延伸閱讀:

鼓勵器官捐贈 健保署新增「器官移植協調管理費」

顛覆思維 菌血症患者可捐眼角膜!台大研究造福全球1000萬病人

電影中的醫學:囊狀纖維化讓他們《愛上觸不到的你》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