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癌症新療法 專家告訴你化療藥物還有沒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眾多抗腫瘤新藥逐步登上中心舞台。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為無數腫瘤患者帶來了全新的希望。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放化療已經過時?

最早的化療出現在非洲

回顧化療的歷史,癌症的化學藥物治療1940年代始於淋巴癌的治療,世界最早的癌症中心在非洲的尚比亞,由Burkitt 醫師所創建,為了「多科際合作」治療一種特殊的頭頸淋巴癌而成立了世界最早的癌症中心,便於整合各種治療,包括手術、化療與放療等。

化療在1970 年後逐漸成為癌症治療的主角,直到2000 年後才慢慢減少其角色。目前全世界大藥廠,癌症藥物的「業績」只有肺癌的化療藥物「Alimta」佔前10名內,其他9名已全數為標靶用藥,但化療服務的病人量以及地位仍然沒有所謂的「過時」,反而更加導向化及奈米化了。

化療的目的是什麼?醫病應先達成共識

癌症的治療前,醫病溝通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能先告知化學治療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僅是姑息性的緩和化療,一線化療失敗後就不一定要拚二線以後,以免徒增病人痛苦。

  1. 輔助性化學治療:病患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後,因擔心可能有肉眼無法察覺之殘餘癌細胞,加以一定療程的化學治療以殺死殘餘的癌細胞。例如乳癌頭頸癌、大腸直腸癌等。
  2. 誘導性化學治療:在執行主要治療前,先給予一定療程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利後續主要治療的執行順利。例如局部晚期的乳癌、頭頸癌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前所執行的化學治療。
  3. 緩和性化學治療:主要是針對轉移性癌症病患,目的是使腫瘤縮小或延期生長時間,使得癌症先關症狀可以緩解,延長病患存活時間。多數的癌症即是如此,如轉移性乳癌、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等。
  4. 同時進行放射線及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治療來加強癌細胞對於放射線治療的敏感度,進而增強局部治療效果。例如鼻咽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

不同癌症種類 化療效益不相同

無疑地,化療在某些癌病為治癒性的療法,如淋巴癌血癌、精母細胞癌、絨毛膜癌,大部分的小兒癌及小部分的肺小細胞癌等。有效的化療能迅速的緩解症狀,延長壽命。搭配手術或放射,化療在聯合療法中也是扮演協同作戰治癒性的角色之一。

但大部分的第四期腫瘤,化療的效果或許不持久,大概半年之內會失效,之後化療的角色就是「姑息、緩和性」的了,目的是解除症狀,以爭取一些時間。如果一線化療失敗,二線或三線之後的化療通常比起完全不治療組也最多不過能增加3 個月的壽命而已。所以能否一定要在末期拚化療到第二、三線,要看什麼癌來決定,像乳癌、肺癌、大腸癌等,若再加上標靶一起治,值得拚到三線,甚至四線以上。

但化療效果普通的癌,如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二線還可以,三線以後就最好另尋他法了。主要的原因是化療的副作用相對太大,三、四成病人有噁心嘔吐、反胃、疲倦及白血球降低等副作用,對於年紀大、營養差,同時做放療以及易感染等患者,治療時要特別小心。

化療是當前醫師最能掌握的醫療方式

新光醫院腫瘤科醫師季匡華說,化療藥物副作用雖大,但並未過時,只要針對不同病情適度減量使用或搭配其他療法,不僅副作用受控制,且原本正作用依然強大。懂得減量遠比使用「升白球素(G-CSF)」更重要得多。

化療引起的感染發燒約在10~20% 之間,敗血症致死率高,是大家最害怕化療的地方。其他的副作用則可以有各種藥物幫忙,不至於有生命危險。「整體而言,化療副作用是有經驗的醫師最能夠掌控的,」季匡華指出。

延伸閱讀: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 季匡華推薦「自癒療法」戰勝癌症

季匡華打破癌症迷思:餓死癌細胞 不能吃得太營養?

巧克力可以餓死癌細胞?台中榮總科普展告訴你正確答案

醫療有限自癒力無限 改變腫瘤微環境 以自癒力克服癌症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