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是老來「憂鬱」分界線 用這招擊敗退休後的孤單

65歲的林爺爺退休之後,跟兒子、媳婦跟孫女住在一起,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滿高興的,每天看棒球、跟兒子、媳婦、孫女聊天,但他們都有自己需要忙碌的事情,慢慢的就變成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也很少再跟林爺爺聊天。每天除了一起吃飯之外,林爺爺都一個人坐在客廳,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一直看電視,才退休沒幾個月,身體衰老的很快,而且變得沈默寡言、死氣沈沈,連飯也吃不太下。

50歲就是一個分界線

「在醫學上,其實50歲就是一個分界線。」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說,雖然在年齡上,65歲才算是步入老年,但50歲開始,就會開始需要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

「為什麼退休會導致一個人有壓力?因為你的生活有劇烈的改變,從很忙碌變成很不忙碌,又沒有一定的規劃跟心理準備。」蔡佳芬說,很多人都會覺得退休之後自然會找到事情來做,或是因為平常太忙了、只想到退休後可以休息,卻少了生活重心,加上壽命延長,要面對的是很長一段的空白,如果沒有調適好心態很容易就陷入憂鬱。

由於版權問題,點開影片後請選擇到Youtube上觀看,就可以正常播放。

在2019年針對1905名、50歲以上的長者做的調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其實可以看到,雖然6成以上的人都覺得自己情緒穩定,但還有11%的人是嚴重憂鬱到需要尋求醫療協助的。而這之中最可怕的感受,就是「孤獨」跟「沒有成就感」。

「事實上我們調查發現,許多老人家真正想要的退休生活,是可以出國旅遊、到不同團體中去當志工,但因為經濟或是身體上的考量,不敢執行。」葉雅馨說。但事實上,閒下來的生活除了憂鬱症之外,也更容易導致失智的發生,尤其是男性更不會去規劃退休後的生活,所以焦慮、憂鬱的情況更嚴重。

我們要怎麼找到快樂的退休生活?

退休4年的董國震原本是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他從50歲開始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退休的,是因為膽結石住院10來天的老婆。當時他才感覺,好像真的是該陪家人的時候,決定放手辭職。

但退休後,上班時的壓力一下子放鬆下來,讓他原本就不瘦的身材又胖到85公斤,動一動就覺得喘,某一天被朋友勸去抽血檢查,飯前血糖值已經飆到300mg/dl,董國震嚇了一跳,決心開始運動,「我現在每天可以騎100公里的腳踏車,跟我老婆互相督促,已經瘦了16公斤了!」

蔡佳芬說,大家都想遠離憂鬱,而她認為對老人家來說,「在社會上持續保持跟別人有往來,是很好的抗憂鬱的辦法。別讓自己感到『孤獨』,我們可以不斷認識新朋友,將自己過去在工作上學會的經驗拿去幫助別人,而為了不怕經濟跟身體限制住,在50歲就要開始好好規劃、保養,才能面對接下來的幾十年人生。

董國震也說,現在他每天做志工、一樣是週休二日,就跟家人或朋友去騎腳踏車,比上班的時候還忙,但因為可以將自己在外商公司工作的經驗,拿來用在舉辦志工活動上,也因為過去良好的聊天技巧,讓他志工團一個接著一個。

興趣不用當專業,讓自己開心就好,像我現在都會在臉書或是部落格上寫一些自己當志工、騎車的心得,分享給朋友知道,彼此也開心。」董國震說。

葉雅馨則說,在調查當中,也發現每週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次數越多、快樂指數也越高,像董國震這樣每天騎車,是真的對心理健康很有幫助的。

董氏基金會也出了2本關於退休規劃的書,一本是退休後成功規劃的例子《樂齡圓夢實踐家》,一本是針對退休前後的身體、經濟、心理狀態照顧給出建議的《未來更幸福!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參考,讓自己退休生活更開心。

延伸閱讀

將桌遊、餵小動物放入課程 北市聯醫工作坊實現長者在宅老化
女友得了憂鬱症,他用「愛的6招」修補她破碎的心
失智症一定都是從「健忘」開始的嗎?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