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輩開始容易忘記人、事、物時,我們才會想到會不會是得了失智症,但其實失智症不是只有「健忘」,講話的時候也可能出現前言不對後語的情形,或是原本做事很果斷的人,開始變得容易猶豫,只是還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其實卻錯過了早期可以治療的時機。
失智症的早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疾病多半都不是一天造成的,失智症也是,在開始變成「疾病」、影響日常生活之前,會有一個過渡期,稱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可以說是失智症的前驅現象。
MCI可以分為遺忘性、非遺忘性2種,還在輕度認知障礙的時候,家人只會感覺患者出現了一些「跟以前不一樣」的情況,可能是容易丟三忘四,講話變得不清不楚,只是因為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所以很容易被放過,或是當成平常的笑料來看。
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如果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長期來看,每年大約有10~15%轉變成失智症,但同年齡的老年人中只有1~2%的機率,所以早期發現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非遺忘性的認知功能障礙,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像是憂鬱症、腫瘤、中風,早期發現,根本不會發展成失智。
非遺忘性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會怎麼樣?
遺忘性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因為主要症狀就是健忘,因為失智症患者中有55%是這類退化性、健忘性的阿茲海默症,所以比較像我們一般認知中的失智症。雖然現在無法治療阿茲海默症,但早期發現,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否則大腦快速退化,可能幾個月間就因為失智而失能、必須靠旁人餵食、洗澡,而且也失去行動的力量,雖然幾年內就有可能死亡,但對家人帶來的壓力卻是度日如年。
而非遺忘性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原因就比較多元,可能是顳額葉性失智症、跟阿茲海默症一樣也是退化性失智症的一種,另一個可能則是血管性失智症;另外,這些症狀也可能是腦瘤、水腦症、頭部外傷、缺乏維生素B12、B9(葉酸)造成,也有可能是因為憂鬱、焦慮、幻覺等精神疾病,甚至是感染梅毒、愛滋病,或是藥物、酒精中毒等原因。
顳額葉性失智症是大腦顳葉、額葉退化,所以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一種不恰當的行為,像是對人冷漠、沒禮貌,突然大罵髒話或是嘲諷,而且會出現強迫症似的重複動作;另一種則是語言障礙,會想不起自己要說的名詞、看到東西說不出名稱,或是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看不懂字等。
血管性失智症是大腦因為缺血、缺氧,像是腦中風、腦部血栓等,導致腦部損傷,可能出現憂鬱、性情大變、暴躁等情緒失控的症狀;到了後期,會有走路困難、吞嚥困難而且容易跌倒的情形,但這個只要早期發現,跟退化性失智症不同,不會再惡化,只是腦部受損雖然可以彌補、復健,也無法再跟原先一模一樣。
但如果是感染疾病、缺乏營養或是其他疾病影響腦部功能,是可以治癒的,但我們自己不會知道是哪種原因造成,可能曾經走路撞到頭、就引發失智症狀,卻擔心自己要被關去療養院不願意治療,導致時間拖太久、「真的」變成無法挽回的失智症,那就得不償失了。
怎麼早期檢測
台灣在今年已經邁入高齡社會,表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失智症的人口也可能會逐年增加,所以建議65歲以上就可以到神經內科去做定期追蹤檢查。而中年人口,也可以參考《921國際失智症日:阿茲海默症該如何預測與追蹤》一文,來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是不是有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沒有100%有效的方式,但目前最有效預防失智症發生、減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方式,就是多吃蔬果、降低三高、避免或治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且要注意骨質疏鬆跟肌少症,才能預防跌倒、損傷腦部;最好避免抽菸、喝酒、依賴抗生素、精神科等藥物,並在生活中要有不同的刺激,多用腦思考、保持心情愉快,才能最大幅度減少失智症的可能。
延伸閱讀
血型居然會影響失智症的發生率,AB型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82%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