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願意學習,給獎品、給懲罰,都不如一句「我挺你」

暑假開始,爸媽可能會幫孩子安排許多活動、課程,但孩子可能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興趣缺缺,這時候,爸媽會選擇要給孩子獎勵?還是應該透過懲罰來督促孩子呢?其實這2種做法都會讓孩子大腦中的機制混亂,最好的方式是,要讓孩子知道,不管遇到挫折還是學得很開心,都可以跟爸媽分享,而且爸媽也會幫自己成長。

懲罰會帶來的問題

爸媽或家長們可能很有經驗,當孩子考不好、或是懶散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如果懲罰孩子,像是打他、罵他,當下孩子或許去做該做的事情,但之後會更排斥這類的學習,其實原因是出在「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腦中的情緒中心,它可以記住過去經驗的結果,並做出判斷跟分析,讓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情緒」直接做出反應,這些情緒可以稱為「生存直覺」;而這種情緒最直接的是生氣、害怕、難過等負面情緒,所以一旦又體會到了負面情緒,杏仁核就會很自然的有逃避、攻擊的反應。

所以當孩子因為不學習而被懲罰的時候,孩子自然會產生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同時會將「學習」跟這些負面情緒聯想在一起,下次又要面對學習的時候,就會想要逃跑、或是反抗;如果再繼續被罵、被打,對於學習的動機就會慢慢消失了。

獎勵帶來的問題

而大腦除了有這條負面的情緒通道,當然也有「獎勵通道」,多巴胺、腦內啡就是開啟通道的激素,當我們受到稱讚、拿到想要的東西,或是吃甜食的時候就會刺激這些激素分泌,讓大腦感覺愉悅,鼓勵我們下次再繼續這樣做。

所以適度的稱讚,對於孩子把「開心」等正向情緒,跟學習聯想在一起,的確是有幫助的,但大腦的這個獎勵刺激也會「彈性疲乏」,過度的刺激只會讓內在的動機越來越薄弱。

事實上,人類在演化的時候,為了能不斷進步,「學習」、「好奇心」本身就會刺激大腦產生愉悅感,所以過多的稱讚、甚至買高級獎品、給孩子獎學金,都會佔掉這條「獎勵通道」;偶而這樣做,可以稍微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但如果太常這樣做,孩子就會為了得到獎品而學習,反而失去天生就有的學習動機。

更好的作法

其實我們應該要相信孩子會對「學習」是有一定動力的,家長該做的,是了解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挫折,減少孩子負面情緒跟學習連在一起的機會。比如閱讀能力、計算能力、專注能力有困難,可能要找到這是生理上的問題(例如過動症、閱讀障礙等),或是跟同儕間、老師的相處是不是有問題,或是孩子本身的能力沒有跟上而導致。

所以家長要常常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在學校的狀況,才能幫助孩子改善或是進步。比如孩子是一個喜歡討論的人,或許可以讓孩子參加讀書會,跟其他同年齡的人一起針對某些題目討論;如果孩子是比較文靜、喜歡默默看書的人,可以拿不同類型的書給孩子看,並鼓勵他寫下自己的想法,做歸納整理。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給孩子「愛」與「支持」,讓孩子感覺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隨時詢問孩子的意見,並保留能彈性、開放討論的空間,不要什麼都讓父母來決定,但遇到困難,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在不斷的自我學習、挑戰困難得到的成就感,而且沒有父母的負面評價或指責,孩子一定可以慢慢找回自己的學習動機。

延伸閱讀

別人講一句話就生氣大爆炸?你可能被杏仁核綁架了!
上課不專心不是懶惰 嚴格教導對ADHD孩子會有反效果
ADHD孩子用藥後:我好不容易可以專心了,爸媽請不要擔心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