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害一個人,不難;要幫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從他的飲食習慣及內容下手即可。國內營養學界權威、前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則強調,所謂的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沒有異常而已,而是指身體、精神、智慧及社會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
謝明哲擔心的是,大多數民眾對於很多會威脅到健康的潛在因素,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聽而不聞,比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
這種不重視健康的現象,幾乎無時無地都在發生,有些始作俑者甚至是最親密的枕邊人,謝明哲因此整理出「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透過詼諧的文字,提醒大家別再因為愛家人,而一味讓家人做出傷害健康的舉動,或是養成錯誤的飲食習慣。
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
- 把老公養得白白胖胖的;
- 讓他一股勁地喝酒;
- 讓他喝很多含糖飲料;
- 讓他吃油膩食物;
- 讓他吃重口味;
- 讓他總是一直坐著;
- 給他抽菸;
- 讓他熬夜到三更半夜,
- 不給他睡;
- 不讓他休假旅行;
- 一直抱怨,唸唸唸,唸死他。
謝明哲說,不管是老公、老婆或任何一個人,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
飲食矯枉過正也不快樂 「飲食都往好處想」比較愉快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飛鵬指出,我們人類是靠吃來維繫感情的,可見好好地吃是件很重要的事;然而,他看診時常聽病患抱怨,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不僅把自己及家人搞得緊張兮兮,健康狀況也沒因此而變得更好。
他因而提醒民眾,不妨養成「正念飲食」的觀念,所有飲食都往好處想,只要把握入及出保持平衡的原則,身體自然會健健康康。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教授韓柏檉則指出,錯誤的飲食會導致身體持續性反覆發炎,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被認為是慢性疾病、癌症等大多數疾病的共同致病根源。從正確飲食下手,可以逐漸將發炎體質調整成抗發炎體質,身體自然好。
飲食順序:蔬菜、蛋白質、醣類、水果
面對滿桌食物,該如何下筷?以「營養實踐家」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建議先從蔬菜、菇類及藻類吃起,接下來依序為蛋白質類、全穀根莖類、水果類。至於該吃多少,她則提供「懶人計算法」讓民眾參考。
吳映蓉的懶人計算法,不算熱量,直接算份數。以水果及全穀根莖類為例,一天所需份數都是體重除以10,再乘0.5,以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要吃的水果及全穀根莖類都是3份,水果每份為2/3碗,全穀根莖類每份為一平碗。
每天的蔬菜比水果多一份,每份為煮熟後的2/3碗,至於豆蛋肉魚類則是體重除以10為一份,魚肉和瘦肉每份約半個巴掌大,蛋一份為一顆。
健康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一輩子都得經營的事,謝明哲認為,其中60%要靠自己照顧,15%來自先天遺傳,10%受社會條件影響,8%仰賴醫藥,7%和氣候及地理條有關,可見要有健康的人生,就得先從愛惜自己做起。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