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的時候來一顆止痛藥,甚至跟親朋好友分享哪一種藥比較有效,或是從日本大包小包的帶回來分送。但其實對於天天治療頭痛的醫師來說,這種作法有點小危險。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病房主任楊富吉說,其實如果是偶發性的頭痛,吃藥止痛是一種方法,但如果常常需要藥物來止痛,還是需要看一下醫師比較好。
頭痛的時候別自己吃藥!
楊富吉說,常見的止痛藥多半屬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而這類藥物長時間過度使用,會增加血管收縮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有心臟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
2016年,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刊登了一篇由歐盟執行委員會資助的研究,以荷蘭、義大利、德國、英國4個國家的醫療資料庫為基準,分析平均年齡77歲、超過8百萬人的病例,發現在2週內使用NSAIDs的人,住院、心衰竭的風險增加19%。
包含常見的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雙氯芬酸(Diclofenac)等止痛藥成分都顯示有增加風險的可能。不過對於65歲以下、沒有心血管相關疾病的健康成年人來說,偶爾吃一次止痛藥並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只是有心臟疾病的人、年紀較大的人最好要避免。
而常見的止痛藥如日本的EVE系列、伊普洛芬等,其實都屬於這類的藥物,在使用的時候最好要先諮詢過藥師或醫師。
止痛藥吃太多可能會更痛
不過比起止痛藥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楊富吉更希望大家注意「藥物過量使用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的問題。
「每週吃止痛藥的天數超過3天以上,或一個月使用藥物超過10~15天以上,就表示藥物使用量過多,可能會引發藥物過量使用頭痛。因為過度使用止痛藥會讓中樞神經變得更敏感,讓中樞抑制疼痛的能力下降,反而更容易頭痛,而且容易造成藥物成癮的問題。」楊富吉說。
而且因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抑制身體分泌保護胃部黏膜的酵素,長期服用容易造成胃潰瘍、胃痛的問題,頭痛沒治好,反而造成身體其他的傷害,不建議長期服用。
楊富吉說,其實頭痛有很多其他的緩解方式,比如說緊縮型頭痛,可以靠多休息、熱敷、按摩來緩解;即使是偏頭痛,也有很多預防性的用藥,讓頭痛不要這麼常發作,像是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肉毒桿菌注射治療,還有最新的CGRP單株抗體注射治療等。
而如果吃太多止痛藥,反而會降低這些預防用藥的效果,變成惡性循環。楊富吉說,「止痛藥不是不能吃,但它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是暫時性的緩解,如果長期有頭痛的困擾,或是止痛藥吃再多都沒辦法解決頭痛問題,還是尋求神經內科醫師的協助會比較好。」
期刊小檔案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是一份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及閱讀的同行評審性質的綜合醫學期刊。被譽為是「四大頂級醫學期刊」之一,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刺胳針(Lancet)、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並稱。
參考資料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i4857(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