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的網站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指出近期患者在入院時的臨床特徵,相比早期已經發生很大改變,最近感染者的初始症狀變得更加隱蔽。作者推測,新冠病毒可能會逐步演變成類似流感這樣的病毒,甚至可能長時間潛藏在無症狀者體內。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旃。團隊以1月23日作為節點,觀察前後患病者的差異。
他們發現,在1月23日之前,患者(Group 1)有更多的全身症狀:67.7%的患者有發熱表現,41.9%的患者有疲勞感,22.6%的患者有肌肉酸痛。在痰液方面,1月23日之前入院的患者中有32.3%有痰。
但是,1月23日以後的患者(Group 2)中,只有32.8%發熱,13.8%感到疲勞,肌肉痠痛的患者更是降到了5.2%,有痰液的患者剩下6.9%。
簡單來說,就是在疫情早期,被感染的患者有比較明顯的症狀。但是經過幾代的傳播之後,許多本來明顯的症狀都不見了,這會讓患者更難被找出來。
研究發現「鼻咽」是病毒的大本營
研究團隊表示,從理論上講,鼻咽是第一個被病毒感染的器官,但是透過觀察發現,被感染的人很少在感染初期表現出上呼吸道症狀,並且僅有少數患者出現喉嚨乾燥。
研究和臨床發現似乎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定居」在鼻咽中,但無法立即被身體識別。也就是說,新冠病毒很難透過打噴嚏和流鼻涕之類的自我清潔反應清除,也不能立即被局部免疫系統清除,讓它能夠長期待在人體中。
第三代、第四代病毒可能根本「沒症狀」
在新冠病毒傳播的早期,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發病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發燒、乾咳、肌痛或疲勞,或許有腹瀉。
但是,根據病毒突變和世代傳播的特徵,不同時期的感染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入院特徵。而根據現況,全世界都出現了「無症狀傳播者」,甚至已經有專家指出,單憑「發燒」,再也無法篩檢患者了。
這也跟研究的結論相符,研究者指出,到了病毒傳播的第三代、第四代,可能根本就不會有症狀,增加了篩檢的難度。而這種無症狀的「輕症患者」,無形中也讓防疫越來越困難。
期刊小檔案:《刺胳針》(The Lancet)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之一,1823年由Thomas Wakley所創刊,他以外科用具「刺胳針」(Lancet)來為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語中也是「尖頂穹窗」的意思,藉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為「照亮醫界的明窗」。
參考資料: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23861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