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小寶貝一直不大便怎麼辦?解析嬰幼兒便秘背後的「憋大便行為」!

因為還無法言語,僅能用哭鬧表達自身感受的嬰幼兒,使得父母在照顧初期顯得手忙腳亂及慌張,實在是無法了解他們的小寶貝到底怎麼了!

小孩子最常見的困擾 – 便秘

便秘不只會發生在大人的身上,小孩子的便秘問題其實也讓許多父母感到困擾,在兒科門診中,常會遇見父母因為小孩大便過硬、出血,或是大便時會哭的情形前來尋求醫師的幫助。

橙安親子診所陳敬倫院長就在粉絲專頁上分享了「嬰幼兒治療與照顧」的資訊,好讓有需要的父母們可以參考,同時也了解家中的小寶貝為什麼一直不排便!

陳敬倫院長首先破除大家對於「寶寶大便時哭鬧就是便秘?」的迷思,其實在寶寶還沒學會排便技巧前,通常都會出現大便時會用力到面紅耳赤,或是哭鬧的情形,這情形稱為「嬰兒排便困難(infant dyschezia)」,並不是便秘喔!在下列情形中,至少出現 2 種持續一個月以上的話,才會診斷為「便秘」:

1. 每週排便小於或等於 2 次。

2. 出現憋大便的姿勢或行為。

3. 曾有解便疼痛或排便困難情形。

4. 有大量宿便。

5. 直腸中有糞塊。

6. 戒掉尿布後每週仍有1次以上的大便失禁或滲便。

7. 糞便太粗導致馬桶塞住。

便秘是小孩子最常見的困擾

為什麼會便秘?

陳敬倫院長表示嬰幼兒的便秘大多是「功能性便秘」,並不是疾病所造成的,通常是因為大便時會痛,或是害怕大便所引起的「憋大便行為」所致。

引發出如此行為的背後原因,目前尚未很清楚,有人認為與大腸中水份或電解質失衡、遺傳性、副食品的油脂不足有關。通常也會在開始食用副食品後、上廁所訓練、開始上學時等 3 個時期出現。

但不管引發排便困難的原因為何,過粗、過硬的大便都會引起肛門疼痛、甚至肛裂流血的情形,導致小孩一有便意感,就會想到聯想到不好的排便經驗,所以學會憋大便,導致糞便滯留腸道過久,反而越來越硬,更增加排便的困難!

憋大便是因為小孩害怕大便所形成的行為!/ 圖片來源:截自粉絲專頁《臭寶爸 – 兒科陳敬倫醫師》

行為治療才是解決問題

當嬰幼兒的便秘未獲得改善時,會讓孩子們的食慾降低,以至於體重減輕,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生長發育。另外,也因為經常性的腹痛,導致專注力不集中,影響了學習的效果與表現。

陳敬倫院長強調讓孩子通便或吃軟便藥,並不會改善嬰幼兒功能性便秘的問題,因為這是行為所導致的問題,需要透過「行為治療」,再加上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才能完全改善。

治療目標需放在「讓小孩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上」,其中包含了糞便要是軟的、小孩不再害怕排便,及 1 天排 2 次便或 2 天排 1 次便的頻率,這樣才能避免復發喔!但這個過程會根據每位小孩的狀況不同,治療的時間從數週到數月都有。

資料來源:

臭寶爸 – 兒科陳敬倫醫師粉絲專頁 – 嬰幼兒便秘治療與照顧

文 / 彭幸茹  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超實用!嬰兒長牙時間表&長牙疼痛的舒緩方式

連續兩天零確診!兒科醫師曝:兩件事情同時出現真的是「台灣奇蹟」

症狀有差異!新冠肺炎症狀表現小孩、大人、老人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