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不是蚊子咬!臺灣夏季常見8種蟲蟲危機

夏季是蚊蟲大量孳生的季節,有時一覺醒來身上就多了一些腫包,完全不知道是誰夜襲你。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會怪罪蚊子,但卻找不到蚊子半點蹤跡,也沒聽見嗡嗡聲,隔天還是被神秘客好好拜訪了一番。

1.蚊子
蚊子大部分小於1.5cm,是可以肉眼清晰看見的大小,加上飛行時的嗡嗡聲,很難讓人不注意到牠的存在。被蚊子叮咬後,皮膚會隆起一顆紅腫膨疹,大概過個兩到三天會消腫。被蚊子叮不太會產生劇痛感,但蚊子是可以帶著傳染病的病媒之一,是登革熱茲卡病毒日本腦炎瘧疾、屈公病的傳染媒介。蚊子常出現於靜止的積水、小水漥,因為他們需要在靜水裡產下下一代,所以定期傾倒積水容器也是預防蚊子孳生的好方法。

2.小黑蚊
小黑蚊大小約1.4mm,很常無聲無息就叮在手上,而且牠不會一次吸好血,會分好幾次,導致許多紅色丘疹產生,且又癢又痛,也被大家俗稱為「紅豆冰」。目前沒有相關文獻指出小黑蚊會傳染病毒,而是屬於騷擾性昆蟲。小黑蚊雖然早被慣稱為小黑蚊,但牠其實不是蚊子而是「台灣鋏蠓」,是臺灣的原生昆蟲。小黑蚊常出沒於有潮濕青苔的地方,成蟲只在白天活動。小黑蚊口器較短,不像蚊子偶爾還可以隔著較薄的衣物吸血,只能在裸露的肌膚上吸血,所以外出時穿長袖長褲也是一種可以保護自己不被小黑蚊煩的方法。

3.隱翅蟲
隱翅蟲身長約1cm,有點像是螞蟻大小,有著橘黑相間的外型與微微上翹的尾部。隱翅蟲不會叮人也不會螫人,甚至在農業上還可以應用於生物防治,可說算是一種益蟲。但牠體內的「隱翅蟲素」卻是具有糜爛性的毒素,對人體有很強的刺激及腐蝕性,加上新聞渲染,成為人人聞風喪膽的「毀容怪客」。且光是當隱翅蟲爬行時,分泌出體液就會刺激皮膚,導致膿皰產生。有時一個不注意,看到手上有小蟲就冒失揮掌,導致毒液大量濺出,彷彿自己往自己手上潑酸,形成不規則的條狀潰爛紅斑,手上冒出水泡,形狀可怖。就只是小小一隻蟲,很難讓人聯想到會製造出這麼嚴重的傷口,也有許多人誤以為是帶狀皰疹而就醫。隱翅蟲常出現在水田附近,下過雨後更愛出來,且成蟲具有趨光性,夜晚容易受到光明吸引,所以晚上關好門窗也是防止隱翅蟲誤入歧途的好方法。

4.跳蚤
跳蚤身長約1-6mm,有著很強的彈跳能力。因為沒有翅膀,所以若是站立時遇上跳蚤,被吸血產生紅疹的位置基本上會在小腿以下,也就是跳蚤自身身高的50倍左右,牠可是生物界的跳躍翹楚。跳蚤潛伏在很多地方,久未有人居住的地方、草叢、地毯、寵物的毛裡等等。被跳蚤吸血時通常會產生一直線或是排列成三角形的紅疹,成片成群且極癢,跳蚤通常都在夜間睡覺時偷襲人,每個紅疹都會互相距離1-2公分左右。

5.臭蟲
臭蟲身長約5mm,也被稱為床蟲。臭蟲蟲如其名,被輾碎時會發出惡臭。臭蟲常躲藏在床墊寢具裡,臭蟲也是夜間出來吸血,被叮咬時會產生許多膨疹,叮咬痕跡也會呈現直線型或三角形分佈,跟跳蚤有些相似,但疹子的形狀不太相同。但臭蟲唾液裡含有麻醉成分,被叮咬通常要數天後才會癢,症狀可能持續1到2週不等。

6.禽蟎
禽蟎很小,身長小於<1mm,像是一個原子筆點的大小。禽蟎通常來自於禽鳥類,若窗邊或冷氣上有鳥類築巢就要特別小心禽蟎爬進室內。被禽蟎叮咬與被跳蚤叮咬產生的紅疹長得很類似,但禽蟎叮咬的位置很特殊,往往瞄準衣褲的交接處、胸腹、胸罩邊緣,與常常瞄準四肢攻擊的跳蚤大相逕庭。

7.恙蟲
恙蟲也小小隻,身長<1mm,是肉眼看不見的大小。被恙蟲叮咬的螫口一開始有點像是浮起一層白白的皮,十天後會轉變為無痛性的深色焦痂。恙蟲帶著立克次體細菌,一但被叮咬會使人感染急性發熱性的疾病。恙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 9 至 12 天,症狀有發燒頭痛、出汗、冷顫、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如果沒有即時治療,致死率可達60%。恙蟲常見於郊外的草叢間,要是出遊行經草叢,記得回家要趕快換下衣服,好好清潔身體,以免讓恙蟲有機可乘。

8.體蝨
體蝨身長約1mm-1.5mm,住在衣物上,也在衣物上產卵,是種病媒昆蟲。蝨子有分三種,寄生於髮間的頭蝨、寄生於陰部的陰蝨,大部分都透過與身上帶有蝨子的人接觸而傳染,有時與自身衛生習慣良好與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被體蝨叮咬會在肌膚上產生刺破皮的小紅點。

圖文/巫俊郡

延伸閱讀

都到夏天了卻還是經常身體發冷 你可能得了這5種病

夏天濕熱易上火?揉按4穴道祛濕除熱好養身

當皮膚出現5種狀況,要小心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