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傷小心會留疤!中醫師:易曬傷體質可調理,避免「日曬瘡」

端午節將至,天氣越來越熾熱,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表示,門診中多了一類病人,他們常訴說外出日曬後,皮膚紅癢,或者起小丘疹、水皰、風團等,這一類問題即醫學上所說的「多形性日光疹」或中醫學裡的「日曬瘡」。

賴睿昕表示,日曬瘡是台灣最常見的陽光過敏性皮膚病,卻常常被病患自己忽略,或是被醫師誤診,因為多形性日光疹的發作時間,大約是曬完太陽的幾個小時後,甚至一、兩天。由於疹子間隔一段時間才長出來,讓人忽略了原來皮膚病與陽光有關。

「日曬瘡」好發於顏面、手臂,長出水泡的話容易留疤

賴睿昕指出,這種皮膚問題好發於夏季日光曝曬後,皮疹好發於暴露部位,像是顏面、頸前三角區、手背、前臂、背部等處。症狀則包括紅斑、丘疹、水皰、結節、苔蘚化等,而且會覺得起疹子的地方有灼熱、瘙癢、刺痛的感覺。

「當病人較長時間暴露於強烈的陽光之下,積累的光和熱超過人體的正常抵禦能力而成為陽光熱毒,傷害肌膚,皮膚便會出現紅斑、疼痛,三至五天後紅斑才會消退。嚴重者會出現水皰,破裂後糜爛,癒後遺留斑痕。」賴睿昕表示。

尤其是體質屬於「血熱」或「濕熱」的病人,他們雖然只短暫時間被陽光照射,皮膚仍會出現紅斑,或紅色小丘疹和水皰,也有不同程度的搔癢。賴睿昕建議,這類病人需要平時就以中藥來「清熱涼血」或「去濕解熱」治療來緩解易曬傷的體質。

圖片來源:photoAC

調整易曬傷體質,減少炎性反應

賴睿昕提到,「日曬瘡」是由於日光曝曬,暑熱邪毒內侵,疏泄不暢,鬱於肌膚而發。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清暑解毒,依皮膚曬傷的嚴重程度大致分成兩型:

  1. 輕症的「熱毒熾盛」型:曝光部位皮膚出現紅斑、腫脹、丘疹,自覺灼熱、刺痛、搔癢;伴有口乾欲飲,大便乾硬,小便短黃等症狀。常用方藥為黃連解毒湯加白茅根、生石膏、連翹、竹葉、滑石、甘草等來清泄熱毒,兼血熱者,加生地黃、牡丹皮等藥。
  2. 重症的「濕毒蘊結」型:曝光部位皮膚出現紅斑水腫,色深,接著將出現水皰、糜爛、滲液,常有燒灼疼痛或刺痛難忍的痛苦;伴有身熱,口不渴或喝不多飲等症狀。常用方藥為甘露消毒丹加龍膽草、蒲公英、金銀花、薏苡仁等來清熱解毒、化濁利濕。

賴睿昕指出,現代人的體質,反覆中暑源頭往往是因體虛,高溫之下流汗過多、需要散熱,都會增加心肺負擔,體內的散熱更不順暢,以致常出現頭痛、全身痠痛,造成心肺氣陰兩虛,氣血上不來自然不舒服。如果透過補氣滋陰的藥物,症狀可以明顯改善,搭配傷科針灸改善頭痛,持續調理體質。

另外,預防中暑頭暈、頭脹也有自我按摩穴位的保養方法。講雙手掌指尖向上貼耳,兩隻大拇指到的地方剛好按住後腦凹陷處,管頭部循環的「風池穴」,輕輕按壓促進頭部循環,氣散得出來,頭就不容易暈。另外,像是戶外進入冷氣房前先在外面休息,冰品在口中含過再吞進,避免溫差太大的變化造成中暑。

中暑別馬上冰敷!熱氣悶在體內更糟糕

經過日曬後的肌膚溫度比較高,所以首先要給肌膚降溫,將肌膚深層的熱能散掉,減緩曬後的肌膚微發炎,給肌膚降溫要注意,不可以曬後立即就冰敷,外冰內熱,反而會導致熱氣悶在體內無法散出去。等到手觸肌膚感覺不到發燙,再進行主動降溫的動作。

曬後的肌膚會變得非常脆弱,這時候最好不要使用太多功能型的產品,會給脆弱的肌膚增加負擔。清潔要溫和,可使用中藥外敷加速緩解曬傷皮膚不適症狀。另外,日曬瘡患者可將金銀花3錢、加生甘草3錢,加600cc的水煎湯,放涼後濕敷患處,每次20-30分鐘,每日3-4次。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中暑存在致死風險!醫曝:喝酒、喝咖啡等7件事讓中暑情況更嚴重

中暑了嗎?中醫教你「一捏」就知道 上午刮痧祛暑最有效

端午節陽氣最旺、蚊蟲變多!中醫師用藥材幫家中驅蟲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