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現代人最常使用的藥物之一,不管是肺炎、腸胃炎、陰道炎,還是被黴菌感染、細菌感染、皮膚感染、泌尿道感染等,都會需要用到抗生素。但隨著抗生素越用越多,病菌產生了抗藥性,同時抗生素也會殺死我們腸道中的好菌,讓腸道出現其他的問題,所以現在使用抗生素,藥師、醫師都會特別叮嚀一些使用的規範。
而為了保護我們腸道內的好菌,除了抗生素在「沒必要的時候不要吃」之外,也要注意營養調配的問題,而一篇刊登在《細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 Host&Microbe)期刊上的研究,就發現在服用抗生素時同時維持著「高脂肪飲食」的習慣,會讓腸道出現發炎反應、腸道菌叢改變,進而演變成腸躁症(IBS)。
吃抗生素時千萬別吃高脂肪食物!
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主持,跟韓國、西印度群島格林納達等各大學共同合作。他們搜集了43名健康的成年人、49名患有腸躁症的患者共92人進行分析;在檢測了糞便中的腸炎標誌物後,發現腸躁症患者中有19人在出現腸躁症之前,就已經有腸道發炎、腸道菌叢改變的狀況,
腸躁症(IBS)
找不到大腸器官本身的明確損傷,但卻出現反覆腹痛、腹脹,而且腹瀉跟便秘交替的狀況,也有人是單純、長期腹瀉,或是長期便秘,稱為「功能性失調」。
不過隨著儀器越來越精密,如果在出現功能性失調前,檢查出大腸黏膜膜發炎、腸道菌叢組成發生變化,就代表有腸躁症前期的狀況。
而去分析這些人的飲食、用藥習慣,結果發現所有食用高脂飲食、同時使用抗生素的人,發生這種前期變化的風險,是低脂肪飲食、而且近期沒有使用抗生素的人的8.6倍;如果只比較脂肪,高脂飲食的人是低脂飲食的人的2.8倍,比較抗生素使用的多寡,使用抗生素較多的人,是使用較少的人的3.9倍。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加州大學醫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Andreas Bäumler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食用高脂飲食的人、有抗生素史的人,跟腸躁症前期的風險有關。」
腸道菌叢被改變,會引起各種腸道疾病
研究團隊也利用小鼠的實驗來觀察高脂飲食和抗生素對腸壁細胞的作用,結果發現,高脂飲食跟抗生素會破壞細胞粒線體的功能,讓細胞失去燃燒氧氣的能力,使得氧氣無法被細胞利用,反而滯留在腸道;而腸道的益生菌需要在「無氧」的狀況下生長,所以充滿氧氣的腸道會失去好菌,反而讓喜歡氧氣的壞菌不斷繁殖,造成腸道的發炎。
而腸道發炎之後,就無法進行正常工作,會引起腸躁症,使得肚子整天都不舒服,只要一點刺激就會發作。
但這種情況可以逆轉嗎?研究團隊將常用來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的藥物「美沙拉嗪」,試著治療腸道受損的小鼠,結果發現的確可以幫助改善。研究團隊說,有時候不得不使用抗生素,在這種時候或許可以進行預防性的治療,來減少這種狀況的產生。
不過研究團隊還是表示,「健康腸道的最佳方法是不要製造壞菌喜歡的環境,避免食用高脂食物、不要濫用抗生素,這是我們研究強調如何避免腸道發炎的重要方法。」
參考資料
High-Fat Diet and Antibiotics Cooperatively Impair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to Trigger Dysbiosis that Exacerbates Pre-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